布置小学语文作业的三种形式
2013-04-29李欣娜
李欣娜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布置作业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二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需要,使学生在幸福和快乐中完成作业。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逐渐走出单一的“写”的形式,变得更有趣味、更有吸引力,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一、布置主动型作业
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还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分层作业,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有所得。
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笔者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和知识的运用;B题型的难度稍低一些;C题型则是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家长共同合作,如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小报纸、一起分角色朗读一篇课文等;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如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选择作业,甚至让学生自己制定作业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布置实践型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上,导致大多数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学生的能力也就越高。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写作业。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乐做喜学,变“被动写作业”为“主动完成作业”。
三、布置开放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业也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体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毕竟有限。而语文学习的天地却很广阔,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它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湖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