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都拥有自信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2013-04-29牛丰地
牛丰地
摘 要: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学会自信、拥有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自信心;健全人格;培养
一直以来,当人们一提到教育的时候,总是贯穿着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接受教育的,有很大一部分成不了才,而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下面,谈谈我个人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中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还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针对这一点,老师就得从一点一滴小事中精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英雄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羡慕英雄名人,钦佩他们的胆识和才智,并能自觉地模仿他们去做事,去要求自己将他们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从而激发自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胜心选择身边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自信向上。利用学生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榜样示范法,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人格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自信的人生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多,他们大多是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意志薄弱。他们虽然志向高远,但是缺乏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他们一开始总是雄心勃勃地定下奋斗目标,诸如我明天开始几点起床,这个星期我要背多少单词、做多少习题,将来我要考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但实施起来总是只有“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目标随着困难的出现和外界的干扰而随意改变,尤其是一旦遇到挫折便垂头丧气。凡此种种,其主要原因是怕苦怕累、意志薄弱。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或单独交流,或书面沟通,让学生明白成绩的取得、事业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它要求人们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发生的必然性,由于人有不断追求的本性,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万事如意,正是因为挫折有其必然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他们知道:社会不可能时时为我们营造一个适合每一个人生存的良好环境,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为外界所动,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一切不利因素,努力克服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自信心,立志成才。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对道德观念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意见,却不被学生认可,甚至会引起抵触情绪或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厌恶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得到彰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把自信的种子播撒给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及优势,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充分发挥其优势,激励评价,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在学校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我们现在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加强对人本身的研究,特别是对教育方法的研究,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丘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