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力的论证 雄辩的气势

2013-04-29刘明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梁惠王仁政排比句

刘明莉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孟子与梁惠王在交谈的过程中,产生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言议论文。虽然是政事问答,却有雄辩的气势。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一、论证结构

首先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提出问题);接着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分析问题);最后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恰好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的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的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征。

二、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梁惠王以赈救灾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举自己的为政措施和提出为政疑问开启了论辩的核心——“民不加多”。

2.比喻论证。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诱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相比,只是在形式上、数量上有所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孟子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论证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三、排比增势

文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排比句式的运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食物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的感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层层铺叙自己的主张,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既增加了论辩的说服力和文章的感染力,也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这七组排比句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如连弩排炮,江河决堤。

文章逻辑严谨,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叙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奇句与偶句、单句与排比句的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笔锋犀利,咄咄逼人,使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猜你喜欢

梁惠王仁政排比句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奇妙的排比句
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