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恻隐之心

2013-04-29王剑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禽兽小熊人性

王剑

点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说同情苦难者的心,人人都有。恻隐要从善待动物做起,不虐待动物,尊重一切生命。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尊重人自己。

选文1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易中天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培养。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为什么?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被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我永远不能忘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

影片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选自《跨世纪(时文博览)》 2012年第4期,有删改]

对比鉴赏

“恻隐之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质,是一个人真善美的体现,也是博爱的体现。如果没有博爱的情怀,对虐待、伤害麻木,那么正像易中天所说的“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

无独有偶,两篇文章均引用孟子“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原因之一——恻隐之心,来表述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人类虐待动物事件的看法上,两文如出一辙,《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文中“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和《人类远比禽兽残酷》一文中“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都表达了作者通过这一事件对人性及国家的思考。不同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文更多的是以理性的分析及严密的逻辑论证说明这一点,层层剖析令人折服;而《人类远比禽兽残酷》一文则是以一幅母熊用杀子和自杀的悲壮画面,展示动物“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令人震撼。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文由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去献上鲜花这一事件谈到尊重问题,提到“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人类远比禽兽残酷》一文则由“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直接谈到“尊重”。可见在“尊重”这一问题上,两文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都是认为“只有懂得尊重动物,才可以尊重人的生命”。

在由“虐待动物”这一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思考上,两文思考的深度都说明了两位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又有所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文是以“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作结,引发读者对“国民性”的思考,并未再深入分析。而《人类远比禽兽残酷》一文则详细阐释,联系中国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使读者真切地意识到这一事件对“国家”“民族”的影响。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人类远比禽兽残酷》一文比《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文更具体,现实性更强。

点击

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也会有人类对人类的残酷。

选文2

人类远比禽兽残酷

□周国平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张丽达是我的老朋友,她震惊于遍布中国的活熊取胆的酷行,创作护生歌曲《小熊》,又成立以护生公益演出为志业的亲子合唱团“小熊团”,期望用音乐的感染力和人类的亲子情唤醒国人的良知。现在,“小熊团”扩大招生,她希望我把招生通告刊发在我的博客上,以期让更多愿意报名的人知悉。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肃然从命。

我还转载了两篇有关活熊取胆的报道,我自己读了以后,真正感到怵目惊心,悲愤难言。请看这个场面——

一只小熊被用铁链紧紧捆绑,准备动手术了,也就是要开膛在胆上挖一个取汁的洞了。小熊惊恐万状,跪下哀求,放声恸哭。这时,一只母熊硬是从铁笼里挣脱了出来,蹦到小熊跟前,先抱住它,亲吻它,用舌头舔去它的泪水,接着,突然用巨掌掐住它的脖子,直到它气绝。然后,母熊拽下自己身上的钢兜肚,钢管带着半个胆囊飞了出来,鲜血直流,它大叫一声,疯了似的朝墙壁撞去,要把自己撞死,墙壁轰然倒塌。

谁说动物没有感情,没有意志,没有尊严?这只母熊用杀子和自杀的悲壮之举向人类宣告,为了抗议和摆脱人类的暴行,动物也会履行这个高贵的原则:不自由,毋宁死!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其中包括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则近于禽兽”。我要说: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远不如禽兽,比禽兽坏无数倍。猛兽的残暴仅限于本能,绝不会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残酷起来却没有边,完全和生存无关,为了龌龊的利益,为了畸形的欲望,为了变态的心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只有在人类之中,才会产生千奇百怪的酷刑,产生法西斯和恐怖主义。

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肠一旦变冷酷,同类岂在话下。当今中国社会,恶性凶杀案件包括杀童案、杀亲案接连不断,伪劣食品、假药、矿难、野蛮执法事件层出不穷,人们难道看不出来,这一切与活取熊胆、活食猴脑等残害动物行为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内在联系吗?

据说活取熊胆最早由朝鲜发明,看来绝非偶然。我呼吁尽早立法保护动物,禁止活取熊胆之类残害动物的行为,否则,我们迟早会遭报应,朝鲜就是样板。

(选自《生命的品质》)

美文连连播

水滴没有残缺

□鲍尔吉·原野

每一滴水都是圆的,水比所有的东西都看重圆满并保持圆满。水珠将滴未滴之际,是瞬间的椭圆,坠下马上修复成为标准的圆。水滴在空中坠落,水分子拉紧了手,绷紧了身上的衣衫。每一滴水都抱着如此大的力量和信念——保持一个圆。圆不会分散,圆没有残缺,圆可以保持自己的力量又借助别人的力量。水在空中被打碎,化为新的水珠,新的圆。把水称为兄弟何等准确,它们用看不见的手抱在一起,不分离。

水透明,人看不清水的容貌和水的个体。所谓“水分子”只是科学的一种说法。每滴水一定有小到人眼看不见的身体,它们彼此相识相亲,不分你我。

把一碗水、一壶水、一桶水倒入河水江水海水里,它们瞬间融合,找不到过去的“我”。水有神奇的融合能力,不固执、不拘泥、不自我,最在意和合。把瓶里的水倒入有水的杯里,分不出先后,它们如同自古以来就在一起,没区别。

相比较,人的融合最难。与其说性格难合,不如说文化难合,文化所包含的真实与虚伪、虔诚与诡诈、信仰与傲慢,让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文化和利益绝不妥协,宽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句空话。有的夫妻过了一辈子还在争吵,文化或价值观把每一件事都变成导火索。人看到水的融合会不会自省?只要是水,一杯脏水倒进干净水里,也会被均匀地淡化与净化,干净水慷慨地接纳了“脏水”,使它们比原来清澈一些,尽管水的整体浊了一些。

天下没有比水更加包容的物体。水无差别,无分别,水尽最大力量维持着平衡。水比钢铁坚硬又懂得温柔,水动驰万里,静守千年。人不知水的衣服在哪里,波浪是水奔跑的身姿却不是它的衣服。有一天,冬天的钢铁包了一层透明的膜,是冰,这就是水的外衣。水最巧,这一层冰多么薄、多么均匀。水可以分成多少层呢?它可以分成无数层却不分层。“浑然一体”这个词最适合于水。

水不挡光。生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而言,不止是温度,还是能量,像粮食一样。水的透光性保证了水中生物的生长。水无私,生育万物。

我们抓不住一滴水,更没办法用手捧着水走过千万里。水爱自由,它不想成为人的装饰或附庸。但人们身上有水,血液中99%的成分是水。这些水里携带着人赖以生存的氧气,含着把水变红的血红细胞。血水运送人体的养料和废料。而人体细胞内有更多的水。水做的女人是《红楼梦》的说法,水做的人是上帝的说法。我们生活在身体的水中,但我们还是不像水,像我们自己。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4期)

美文点读: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目光敏锐,他从水滴这种常见的事物入手,进行了关于融合、包容、无私、自由等方面的思考,显示出思想的深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他的笔下,水滴成了有生命的物体,承载着人类的某些性格和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禽兽小熊人性
趣话“衣冠禽兽”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小熊
功能与人性
可爱的小熊
《亲爱的死鬼》——一帮禽兽全死在书里了
言论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