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的阅读之词的章法

2013-04-29武庆河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孤鸿词意下片

武庆河

【例题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试加以说明。

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清楚“点染手法”的概念。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参考答案:从上片看,开头一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从下片看,“重湖叠■清嘉”一句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两句是染。这两句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阅读指导】

词起源时,要配乐吟唱,因此有对仗、押韵等特色。词的起首、结尾、片与片的衔接,既是词的核心,也是词的章法。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词的起首

写词需起调。词的起调,有开门见山,有曲径通幽,有由远而近,有精描细画,手法各异。宋词常见的开头有以下几种:

1.有造势的: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起句概括全词的内容,一语道出旨意。有的词看似平淡无奇,实为引弓待发;看似如水流缓慢,待笔锋再转已是悬崖飞瀑,一泻而下。这种方法不仅被词人用于陈述时事国情、咏怀言志,也可用于表意抒情。如陈述时事国情的有王安石的《浪淘沙令》;表意抒情的有柳永的《少年游》。

2.有造境的:指从写景入手,触景生情。词由写景入手,制造出切合主题的环境,又因景生情,以景叙事,引出词的主题。词的风格是苍茫宏大还是静寂褊狭,均由主题决定,所以写景实为写情。如李清照的《好事近》是一首抒发伤春和寂寞情感的词作,全篇无一情字,但伤春人的情绪,皆寄于暮春残景和闺中凄凉的环境描写之中。

3.有造思的:指用设问,引人深思。词的首句或设置疑问,或制造悬念,或点出题意,引起人们的好奇,然后以作答形式显现主体。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就是先设置疑问;又如吕本中的《采桑子》则是造些小悬念,以民歌风味,以词的重叠形式表现。

二、词的过片

词多为上下片,表现为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必定密切相关。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

词基本上都分片(小令除外)。过片是词的特有章法。过片的具体做法并无成规可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上下紧相连,笔断意不断。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作者先写俯瞰郁孤台下饱含着无数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目光,上片歇拍句“可怜无数山”,以山字结束。下片接着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两片紧紧相连,又使之明显分为两片,衔接紧凑,节奏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更明显。过片处鲜明可见,猛看好似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情感、气脉是完整贯通的。如苏轼的《卜算子》,上片写幽静的夜景,下片专写孤鸿。好像上下片截然分开,但上片的“缥缈孤鸿影”将上下两片连接起来,上片写幽人孤独如孤鸿,下片写孤鸿幽恨如幽人。全词语语双关,通过托物寄寓了作者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片与片界限分明,却融会贯通。

3.文意并列,上下连贯。词的上下片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以过片为桥,下片首句紧续上片尾句。表现景物的词,多在上片写物,下片叙事抒情,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李煜的《破阵子》,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日亡国之君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十分鲜明。过片处,上片以“几曾识干戈”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照应。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如赵企的《感皇恩》,上片总写别情,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缘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上下相接,有问有答。如黄庭坚的《清平乐》即属此类。还有上片尾句以问作结的,下片自然是呼应上片。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三、词的结尾

词的结尾非常重要,既要收束全文,又要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古代词人曾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词意俱尽;意尽词不尽;词尽意不尽;词意俱不尽。这几种结尾各有各的特点。

1.词意俱尽,是用词的尾句点明主题。如欧阳修的《采桑子》。

2.意尽词不尽,意尽于未当尽的地方,词可以不尽,令余味无穷尽。如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结尾处用形象来说话。结句余音未尽,却点明主旨,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3.词尽意不尽。如辛弃疾的《摸鱼儿》,全篇看似意犹未尽,表明这首词耐人寻味。

4.词意俱不尽。只有达到词意俱不尽,词的余意才更深邃。例如苏轼的《定风波》的结尾好似未了,但却已经表明了词人的人生态度。

一首词的开头、过片和结尾是一个整体,只有结合在一起品味,才能感觉其妙处。

【阅读思考】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孤鸿词意下片
《迎春乐》词调研究
焦腾飞作品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光伏玻璃冷端下片机组创新改造
孤鸿
诗二首
诗二首
双标
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
春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