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力与教师“精神塑造”

2013-04-29吴永明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管理

吴永明

摘 要:文化管理是学校实施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力是文化管理的核心。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运用学校文化力对文化人——教师进行“精神塑造”,实施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管理;文化力;精神塑造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教师是一群文化人。如何运用学校文化的力量,对这群文化人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力: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形式

文化不仅是人的本性体现,也是人的力量的显现。文化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能对人的行为发挥有效的影响,干预、引导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影响力就是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一方面在价值、精神层面上调节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培育、激发人的内在信念、情感和理性的文化能量,使人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而转化成物质力量,有效地参与管理。在文化人聚集的学校,面对知识型员工,他们的文化潜力更大,更需要施以文化管理,把学校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全过程,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塑造学校管理主体,“人化”学校管理客体,进而通过文化合力的构筑,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文化力是一种软性的合力。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都在强调以组织和管理者的力量来实现管理,管理来自于一种外在的强力。文化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式的本质区别是通过一种软性机制来达到管理目的——文化力,管理的力量来自于一种内在的约束。这样文化管理意义上的文化力与其他管理模式的行政强制力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

从力的作用方式来看,它更多是隐性的、潜在的,是一种熏陶影响、潜移默化,不是约束捆绑,而是本体自我的自觉感受。它没有行政力量的强制性、外显性、集中性。

从作用力的对象来看,它主要是指管理学意义上的文化人。但文化管理也可以把非文化人建构成为文化人。

从作用力的效果来看,它具有相对性,同质、同量的文化力,因受力对象的接受程度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文化管理实施的时间越长,文化力的作用也越大。

从作用力的方向来看,文化力是复杂多向的,管理主体与管理的中间主体之间,管理的中间主体相互之间,都存在彼此相等的作用力。而行政强制力则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它不是相互指向,只是管理主体指向管理客体,要求管理客体被动地执行。

管理学界认为,作为管理手段的文化力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也带来了巨大的生产经营效益。具体地说,它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引导创生

组织的发展必须要有价值目标和科学超前的理念,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是组织中个体自觉选择和认同的东西,因此,它对于个体也必然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源泉。组织的文化力来源于这些内容,同时也创生这些东西。

2.整合凝聚

文化力是一种主体凝聚力,它可以凝聚主体的精神力量。人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必须依靠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文化力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文化力是一种趋同力,是个人价值目标的认同力。正如陈满泉所说:“企业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企业内部人们的思想,使其在态度、知觉、信念、动机、习惯及期望等方面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对企业目标、观念、准则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激励评价

文化力是一种心理暗示力,因此它可以起到激励评价作用。上面谈到,文化力中有很多理念性的东西,一旦这种理念中注入了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它便起到了一个凝聚人心的作用。现在,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柔性管理的理念、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等已经成为文化管理的基本取向,人在管理关系中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地拓宽,人的创造力、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文化管理就是对这种趋势的认同和实践,因此,它必能激发出主体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个体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在的组织中来。同时,文化力也会起到一种评价的职能,它通过一种无言的力量——一种氛围来评价每个个体的行为。

4.协调规范

文化力是一种纪律约束力,因此它可以起到协调规范的作用。管理作为人类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类成员劳动的集体性、组织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往的必要性。管理的微观层面要面对单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观层面要面对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宏观层面要面对社会或制度层次的伦理关系。文化力因为是一种价值导向,因此会自觉地协调这些关系,约束每个个体行为。

二、精神塑造:提升教师教养水平的实践途径

文化人与非文化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内容不同,塑造文化人必须关注其精神塑造,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构建强大的文化力,即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从而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养水平,塑造教师之精神,笔者以为是行之有效的。

1.什么是教师的现代教养

孙正聿精辟地概括了现代教养的内涵:“就是指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代教养就是现代人的真善美。”教师教养教育是通过外在的力量培养与雕琢人、塑造人;教养是以激活自身内在心理需求为基础的工作。教养指向理性、指向道德、指向精神生活、指向行为和生活方式。

提高教师教养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影响引导作用,教养是一种价值导向,良好的教养能够凝聚成积极向上的组织风气,使每个成员的行为都自觉遵照这个风气,从而形成一种优秀的组织环境。二是可以起到塑造雕琢作用。人是可以被塑造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养来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

教师教养水平的提升具有六个特点。自主性:教养是主体的内在自觉行为。职业性:是谈教师的教养,而不是其他社会角色。目标性:教养是一个发展的层级,每一次层级的飞跃,就是一个目标的达成。实践性:教养在主体的实践中提升。开放性:教师教养内涵是丰富的。对象性:相依学生而存在,这是教师的存在方式。教师教养的直接承受者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教养水平的检验者。

2.提升教师教养水平的实践途径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正人先正己,”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发展学生的逻辑先导,是施教者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要树起一面教师教养的大旗,要发动一场锤炼教师教养水平的运动,让教师的发展成为现实,让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

(1)在学校组织中倡导“重德主义”的行为原则和方式

《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发表的郭莹的文章《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说:“重德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学校文化建设也要以德行文化为背景,提倡重德主义的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我们要倡导“治学从教,贵在有德”。倡导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研究风气;倡导甘于寂寞、学术至上的学人品格;倡导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诚实善良的为人之德;倡导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等具体的为师之德,并把道德水平作为任用教师、评价师德的重要尺度。

我们要倡导“与人交流,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提倡“宽厚待人”的成员交往原则;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约束力;提倡“礼让精神”“以诚相见”,以此来沟通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以德服人”的领导策略和成员发展策略;提倡“守信用,重承诺”的工作作风。

(2)培育必备的现代思维方式

孙正聿在《现代教养》中详细论述了现代人所必备的五种现代思维方式:求真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五种思维方式也是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所必须具备的。

求真意识:对真理的探求是文化人的重要精神特征。探求真理就必须超越常识,学校的精神文化要培育超越共同经验和既有世界图景的能力和勇气。

理论意识:对理论的探求是理性思考的外显,是主体创造力的觉醒和焕发。理论不是超然物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现实。学校发展要通过理论的探求,冲破前进的艰难;教师发展要通过理论的思考实现自我的超越。

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是每个现代人的生存意识,先进的学校文化鼓励问题意识,鼓励教育教学和学习的创新。

批判意识:批判来源于反思,对于学校组织发展而言,要把批判反思品质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在反思中扬弃旧的学校文化,建构新型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而言,要借助批判反思对旧有的知识和观念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检验更新。

主体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省等活动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意识的自觉,培育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

(3)培育健全的道德理性

人的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建构的。人格的发展和成熟关键是道德理性的成熟,培育理性精神是教师教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4)传承传统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的自觉传统,知识分子无不以天下为己任。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就会有精神境界的提升,就会具有极大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就会产生强烈的关注社会的热情和强烈的正向发展的欲望。

(5)形成崭新的现代视界

21世纪应该是一个建设的世纪,随着现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繁荣发展,色彩纷呈的教育教学理论开始生成和涌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双主体理论等等不一而足。面对崭新的观念,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无动于衷,应该把这些丰厚资源吸纳、内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我们应该以新课程全面铺开为契机,努力形成现代型、科学化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堂观,从而刷新教育视界,提升教育境界,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6)在功利化的时代培育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教师应是时代精神的脊梁,在一个物质化时代,知识分子或者文化人应该传承自身传统,固守一份超功利的精神,为重建人类精神大厦做出努力。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可以耐得住寂寞,潜心探究业务;就可以平和心境,默默追求奉献;就不会患得患失,心浮气躁;就不会抛弃规范,淡漠良知。

参考文献:

[1]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魏杰.企业文化塑造.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陈满泉.企业文化管理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5]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管理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
国有煤企制度管理转向文化管理初探
供电企业文化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文化管理:管理的高端境界
学校文化管理刍议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创新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高职学生文化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