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闻伦理对于打造媒体公信力的意义

2013-04-29祁梦竹

传媒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失范新闻伦理真实性

祁梦竹

摘要:在当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片面性报道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新闻道德失范。本文认为建立正确的新闻伦理尤为重要,关键在于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并尊重人的权利。通过新闻工作者道德建设、健全新闻传播机构的管理体制、确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等途径,进一步完善新闻伦理体系,进而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用,实现新闻传播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闻伦理 道德失范 真实性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更肩负着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任务。

然而,媒体也存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片面报道等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因此,以真实性为原则,树立正确的新闻伦理观,不断提升媒体公信力,新闻媒体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公器等作用,为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道德失范致使媒体公信力下降

公众对于具有公共性的新闻媒体有一定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度便构成了媒体的公信力。公信力对新闻媒体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媒体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媒介传播中,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屡禁不绝,使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感逐渐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追求轰动而丧失真实性的追求。2012年,南方某报发表了题为《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90后”的他破解了》一文,内容为一名大四学生的一篇关于数论的论文在国际知名数论期刊上发表,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并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当时,该报道引发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之后,《中国青年报》刊发了题为《媒体制造的“数学天才”神话》的报道,指出多家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失实之处。

对媒体而言,影响力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力决定经济价值的大小。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独家新闻、轰动效果以获得更大的影响。有些媒体缺乏基本的新闻伦理,一味地追求独家、抢新闻,使得虚假新闻获得了生存的土壤,也为新闻的真实性埋下了隐患。因此,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有偿报道引发新闻失实。如果说为了追逐市场而使新闻报道失实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那么有偿报道便是更加赤裸裸地为追逐私利而造成诸多社会问题。有偿新闻是新闻采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索取物质报酬,将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撰写成新闻,或故意扭曲、隐匿、扣押新闻的活动。有偿新闻是新闻道德失范的一个明显体现。

3.责任心缺失造成媒体失位。2010年6月,北方某报刊发了《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一文,报道了“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5月31日,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等消息,引起社会关注。该报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立即进行了调查核实。之后查明,该媒体的报道没有任何事实基础,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后经进一步核实,原来是某公司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道原稿,发送给了相关记者,该媒体未经核实便草率刊发。

新闻媒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其职责包含对新闻内容真实性进行核实。然而,有些媒体人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操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报道对社会的影响,导致传播内容失去其应有的真实性。

二、建立完善的新闻伦理体系

如何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片面报道、媒体越权等现象的出现,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作为强大的舆论力量,如果没有自身的伦理行为规范,后果将不堪设想。新闻伦理是新闻活动中新闻从业人员要遵守的准则、原则。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指坚持新闻真实性、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坚持新闻真实性为第一要务。“真实”是新闻伦理和实践的基石。新闻的真实性就成为新闻报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可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也是新闻媒体取信于民的所在,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新闻伦理的另一重要原则。笔者在汶川地震期间赴灾区一线采访,曾多次目睹了媒体记者为了抢发新闻、获取线索、捕捉细节,而不注重对采访对象情绪的保护。对人的不尊重,对生命的不尊重,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操守。新闻传播要求必须尊重人的权利,这其中包括人的生命权、知情权、平等权、隐私权等。媒体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建立完善的新闻伦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媒体公信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建设。新闻工作者应树立为人民服务、向社会负责的新闻价值理念。应意识到新闻从业者职业的神圣性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新闻媒体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公器,而非为谋私利的工具。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新闻媒体工作者要以新闻伦理约束自己,自觉抵御物质、金钱等外部诱惑,将新闻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健全新闻传播机构的管理体制。新闻传播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新闻伦理体系,还应健全新闻传播机构的管理体制,严肃新闻工作纪律,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活动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方面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是应在新闻媒体内部建立严格的职业管理体制,制定具体的、可执行的工作规范,理顺媒体内部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水准。

二是应加强新闻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更好地发挥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

3.确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发动和依靠社会大众对新闻记者和媒体单位进行监督,是促进新闻记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新闻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净化新闻媒体、提高新闻品质的有效方式。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聆听社会大众的声音,这是新闻媒体正确行使社会话语权的前提条件。由于媒体具备监督社会的功能,而社会也有监督媒体的功能,这种互动的、良性的双向监督机制,有助于新闻伦理体系乃至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逐渐完善。

依靠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机构、法律、社会大众的“他律”,树立正确的新闻伦理观,不断提升媒体公信力,使新闻媒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实现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绚.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北京日报社

猜你喜欢

道德失范新闻伦理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看新闻伦理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探析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