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国权《十二楼》英译本评述

2013-04-29肖强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十二楼国权归化

摘要 茅国权的译本在李渔《十二楼》英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合理地运用了归化、注释、略译等策略;但其译本仍有不足之处,如一词二译、理解不当、文化意象翻译不当、过度删减、诗歌翻译有待改进等。这些不足也是通俗文学英译时常见的问题,应予以克服。

关键词:《十二楼》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茅国权博士(Dr.Nathan K.Mao)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耶鲁大学和康斯威星大学,在康斯威星大学(普莱维尔分校)及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现任宾州西盆斯贝格大学英语教授,1978-1979年获宾夕法尼亚洲优秀学者奖;著有《李渔》、《巴金》,是《中国古典和现代小说》杂志的编辑,除译写李渔的《十二楼》外,还与Jeanne Kelly合译了《围城》。

茅国权博士《十二楼》的译写本,使更多的读者能欣赏到李渔小说的魅力,也为中国明清短篇小说的翻译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但因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译本,在故事情节的删减、理解、文化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存在些许的瑕疵。下文就其译写策略和译本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论述。

一 《十二楼》译本

《十二楼》最早的英语译本是戴维斯翻译的,包括《三与楼》、《合影楼》和《夺锦楼》三个故事于1816年刊登于Asiatic Journal第一卷第l期在欧洲发行。接着,戴维斯又翻译了《合影楼》与《夺锦楼》,并汇编成Chinese Novel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s一书,1822年在伦敦J·默里出版社出版。

茅国权《十二楼》的最早译本是1973年翻译的《鹤归楼》(Tower of the Retuning Crane),刊登在Renditions(《译丛》)1979年第l辑上。后来完成《十二楼》其余十一个故事的翻译,197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杜出版,书名为Li Yus Twelve Towers,1979年修订版书名为Twelve Towers:Short Stories,2011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在国内出版。

《十二楼》另一重要译本是由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于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该译本包括《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鹤归楼》、《生我楼》六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全译本,包括诗词、序言、对联式的章节名、叙事者“入侵”和故事后叙事者评论等。

二 茅国权《十二楼》的译写策略

茅国权译写本因以故事为主,考虑到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明清短篇小说结构的陌生,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归化、注释和省略三种策略。下面以茅译本第一篇《合影楼》和其他几个故事的译文为例进行说明。

1 归化

根据Toury译作的功能(即目的)决定某一具体目的语文本;该文本会影响/支配翻译策略。茅国权为了使英语读者能够读懂故事,把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用英语文化词汇表达。如,秋闱译为:the autumn provincial examination,生米煮成熟饭译为:The raw rice would by then have been cooked.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要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把源语本土化,译文自然流畅、符合受众读者的表达习惯。为了照顾读者,茅国权在翻译时主要使用了归化策略。

2 注释

注释或阐释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原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利读者理解。“障碍点”可以保留,也可以隐去;隐去“障碍点”要靠意译,保留“障碍点”就要使用文中注或尾注。如,元朝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Chih-cheng years(1341-1368)of the yüan dynasty.

3 略译

杨绍北认为,可以根据上下意关系、概念内涵关系、所指关系在翻译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省(略)译。文学作品翻译时,除了以上三点外,还可以省略原文中不太相关或是次要的风景、人物、情节的描写。茅译本的略译主要体现在回目和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因《十二楼》每个故事只有几回,译文只用了1、2、3等数字表示各回,省去了中文对仗式的回目。中文小说善于交待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时显得稍有啰嗦,也忽视了读者前后联系的能力,如《合影楼》第三回中珍生、玉娟、锦云三人的婚礼是故事的高潮,前因后果已经在前面交待清楚,后面路公如何向管提举解释已不是故事的重点,但中文中依然有两千多字的描述。译文直接省略了该部分,用一句话一笔带过。再如,管提举家教严厉,故事中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强调;译文只在第一处作了翻译,其余各处均被省略。

三 茅国权《十二楼》译写本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茅国权所受的西方教育、思维方式与中国的不同,以及对李渔短篇小说结构缺乏深入的分析等原因,其译本中存在一词二译、理解不当、归化异化欠妥、过度删减、诗歌翻译有待改进等不足。

1 理解不当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理解、思维、文字表述活动。要完美地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本所具有一切,不仅需要译者娴熟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文化背景,同时还需要译者在“语际”或语言“符号”的转换中具有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十二楼》译本中不少错误属于理解错误,这多是由文字误解、常识误解和深层次文化误解等原因造成。

例如:因早年得子二人,先后皆登仕路,故此急流勇退,把未尽之事付与两位贤郎,终日饮酒赋诗,为追陶访谢之计。

译文:Since he had two sons who held high government positions,he felt that he could enjoy his remaining years peacefully,and he spent most of his time writing poetry and drinking with friends.

在这里,“故此急流勇退,把未尽之事付与两位贤郎”意思没有翻译出来,“he felt that he could enjoy his remaining years peacefully”是为后and句作铺垫的;“饮酒赋诗”目的是“追陶访谢”,且饮酒的目的是为诗赋,译文把二者位置作了调换,来体现前句的享受余生;詹公“追陶访谢”,思想上抛却世俗的假清高也与后文在其女婚事上市侩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被译者省略,可见译者对“饮酒”与“吟诗作赋”的关系和陶谢所指代的文学常识缺乏了解。

2 文化意象翻译不当

徐珺认为,“若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存在差异,甚至质的差异,译者可以对原作的文化内容做适当的归化处理,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但译者不应过分归化,不能用目的语文化彻底替换原作蕴含的源语文化,因为这样,既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也有悖于翻译的目的与意义,有悖于文化交流的宗旨。”同样也不能过分异化。

虽然茅博士在归化异化策略上应用得当,但在某些文化意象的翻译上有待商榷。如,殿试译为:the third degree examination;三魂七魄译为:“three souls and seven animal spirits”。“殿试”的译文不能体现“皇帝考试”之意,用the imperial examination会更恰当些。“三魂七魄”出于《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因此,“三魂七魄”的翻译应为“three souls and seven senses或three spiritual souls and seven physical senses”;了解中国文化的“七魄”译文为“seven animal spirits”还勉强能够理解,毕竟animal有physical的含义,但西方读者只会把译文想象成为“七种动物的精神”,因为茅译本翻译语言时比较直接,并没有隐喻的提示。

3 诗歌翻译有待改进

李渔的诗词,时而直白、时而含蓄,但都不失韵律、意境。茅国权对《十二楼》诗歌的翻译,只能说是直译,毫无诗歌意境、美感。

例如:绿波摇漾最关情,何事虚无变有形?非是避花偏就影,只愁花动上金铃。

译文:The rippling green waves are most suggestive of love./What assumes a form out of nothing?/‘His not that I avoided the flower for the reflection;/I worried about the movement of the flower which might shake the golden bell.

根据新批评的理论主张,诗歌就是语言的存在。它的形体、音韵、意义、精神、品位,都是语言的。诗歌不是叙事的文体,即便用来叙事,重点也不在叙事,而在它的音乐性质和隐喻性质。“何事”是“为什么”,What assumes a form out of nothing?表达的是“什么才能把无形爱变得有形?”“金铃”是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鸣虫,为三大鸣虫之首,因其身体闪亮如金,鸣叫的声音清脆,犹如金属铃子的响声,故得名“金铃”;译文golden bell意为“金色的铃铛”。改译为:“The romance the rippling green waves bring,/Shall thy have a form of this feeling?/From the shadow to the flower yet out of desire,/For fear this move might invite the Golden Bells cricketing.”修改译文首先要确保寓意不变、韵律和谐,同时也要避免原译文中出现的失误。第三行压行内韵[?藜],其他压[ ]韵;金铃因是中国对一种鸣虫的称呼,无法查阅英语相关术语,只有直译后加cricketing表示,大写G和B表示专有名词。两首诗歌都有“影”字,符合《合影篇》原有之意,译文统一用shadow一词来翻译,凸现主题。

四 对中国文学英语译写的启示

从整体来说,茅国权的翻译策略为“宏观改写、微观直译”,即在对小说故事情节上作大幅度的整合与调整,使译本适合英语读者的习惯;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直接翻译原文句子,甚至照搬中国的句子结构。这样的做法会使英语读者对本国语言产生一种陌生感。这样的陌生化处理不同于文化的异化处理,文化的异构性认同较为容易,而语言的陌生化却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陌生化处理会引起部分读者的兴趣,同样会使思想较为保守的读者放弃阅读这样的作品。因此,在采用“宏观改写、微观直译”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语言陌生化的度。笔者建议应控制在作品的5%之内。

理解、文化意象、诗歌翻译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三个核心,恰恰在这三个方面茅国权的翻译不尽如人意。准确的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偏离原文基础之上的翻译也就称不上是翻译了。这就要求译者要在平时加强文学修养,翻译时仔细阅读原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意图等。中国文化意象是中国文学区别于英语文学的一个核心标志,是中国文学的特质。文化意象翻译失误,不仅会影响译文的文学生命,更会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译者翻译前应广泛地阅读中国的文学、文化典籍;翻译时,小心求证,勤查史料。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无诗不成文。直译诗歌,只会损害作品的文学价值,在翻译之时,诗歌更需要改写,保留诗歌神韵意义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改写。

参考文献:

[1] 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 Christopher G.Rea.Foreword.Twelve Tower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美]劳伦斯·韦努蒂,张景华、白立平等译:《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5]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6] 杨绍北:《浅论英汉互译中运用省译技巧的语义标准》,《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

[7] 邱扬:《翻译即阐释之再思考——谈伽达默尔哲学阐释观在译学中的批判性理解运用》,《外国语文》,2012年3期。

[8] 徐珺:《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汉文化经典外译策略探索》,《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

[9] 罗益民:《新批评的诗歌翻译方法论》,《外国语》,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肖强,男,1980—,河南兰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十二楼国权归化
《十二楼》词汇选释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十二楼》男性形象探析
紫甘薯红色素与其他同类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黑白
艺术,不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