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死而生

2013-04-29鹿一琳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摘要 死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探索,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存在价值、行动哲学的关注和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其死亡主题表现出了多重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意义、文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品死亡主题的多重价值,为其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关键词:圣埃克苏佩里 死亡主题 多重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纵观整个人类文学史,死亡以多变的面目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或温柔、或残酷、或悲壮、或凄美。在哲学范畴,生和死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在文学领域,生和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家意欲呈现出人物的生存状态,往往通过其直面死亡的态度来体现。死亡作为生命的终极体验,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其他生命体验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冲击力,往往也成为文学戏剧冲突的中心和最高潮。正如诗人里尔克指出:把生与死结合在一起是诗人的使命,“谁正确地理解并庆祝死,谁也就同时弘扬了生”。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是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飞行员兼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圣埃克苏佩里将自己的航空经历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飞行员出生入死的航天事业以及自己屡次面对死亡,对生与死所做的思索。死亡主题是贯穿圣埃克苏佩里文学创作的一条隐形线索,而其身份的双重性又赋予其作品死亡主题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的文学影响以及深刻的哲学意义。

二 死亡主题的美学意义

从第一部作品《飞行员》直至遗作《要塞》,死亡主题作为一条隐形的线索,贯穿圣埃克苏佩里的创作。值得关注的是,在他的笔下,死亡从未展露过其狰狞恐怖的一面,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平静、超脱、甚至甜蜜。死亡意象蒙上了一层温柔的面纱,以独特的形式反复表现,不断地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圣埃克苏佩里根据自身的生存体验、心路历程及精神反思,达到对死亡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对死亡意象的艺术加工,将死亡意象延伸到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准确地传达出死亡主题的美学价值。

当《夜航》中的飞行员法比航行在危机四伏的夜空遇到夺命的暴风雨时,他凭着对光明的渴望,暂时钻出乌云,欣赏着密密匝匝珠宝堆似的群星,他已经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轻松。“他仿佛一个囚徒被松了绑,准许独自在花径上散一会儿步。”(圣埃克苏佩里,1991:54)在死亡面前,法比经历了由恐惧到坦然再到超脱与神往的心理过程。他心理活动的演变过程,恰好完成了一次死亡审美体验。在与死亡的抗争过程中,死亡意象逐渐弱化、消解,主人公完成了对死亡的精神战胜,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达到了精神上的终极自由。

小王子为了回到自己的玫瑰身边,把自己交予蛇口,他安慰“我”说:“我的样子像死,这不是真死……像蜕下一层旧的外壳。蜕皮,没什么好伤心的”(圣埃克苏佩里,1991:402)。小王子从狐狸身上学到爱的真谛,他的“死”,带着对玫瑰的爱,对未来的憧憬,是感情的升华和生命的涅槃。同样,小王子与“我”的告别也是充满诗意。小王子离开了,却没有告诉“我”去往哪一颗星,于是,每看到一颗星,“我”都像是又看到他。这里,死亡不是永诀,更不是生命的终结。它是爱的归宿,是为重逢订立的约会。死亡意象在此处竟然以如此温情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眼前,不能不说是圣埃克苏佩里死亡审美的绝妙之笔,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深刻审美体验。

《人的大地》中,梅尔莫兹历经无数次与沙漠、高山、风雪和黑夜的搏斗,最后安息在了南大西洋,犹如农民完成收割躺倒在田野上。圣埃克苏佩里认为,飞行员身归大海,正是功成身退、死得其所。作家的笔墨看似平淡无华,却准确传达出死亡意象的从容超脱,将死亡审美的价值观凸显出来。

川端康成在《临终之眼》中提出:“没有比死更优美的艺术,死即是生。”死与美相伴而生,死亡审美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它将死亡虚化为一种意象,艺术化地描摹死亡,弱化了面对死亡的不安、恐惧,消解死亡的悲剧感,将死亡升华为一种终极审美体验。圣埃克苏佩里对死亡意象的描绘采取了淡化处理,看似未着重墨,恰恰因其“轻”与“柔”,点到即止,而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死亡是人的最终归宿,是任何人无法逃脱的命运。在圣埃克苏佩里笔下没有文学描写中常见的生离死别的悲恸,而是恬淡、平静,甚至超然。他将死亡美学的悲剧意蕴予以弱化和消减,正是意欲追求价值的永存和精神的不朽,凸显死亡的永恒价值。

三 死亡主题的文学意义

圣埃克苏佩里以自己的飞行经历为明线,死亡主题为暗线,创作出了一系列以航空为题材的作品,描绘了惊心动魄的飞行生活,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空中图景。20世纪初,航空事业刚刚起步,圣埃克苏佩里作为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作家,以自己亲身体验的、前所未有的俯瞰大地的视野将文学领入新的领域,在生与死的较量中,给20世纪法国文学带来新的视角和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正如马尔罗一样,他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维度,新的异国情调,不是大地的,而是天空的异国情调。(郑克鲁,1998:327)天空的瑰丽雄奇第一次在圣埃克苏佩里的笔下得到了展现,这在文学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其次,米歇尔·莱蒙在其编撰的《法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圣埃克苏佩里列入“人类处境小说家”之列:人类境遇小说家们关心的不是使读者得到消遣娱乐,而是企图去影响他们的思想。他们笔下的人物成为种种价值的具体化身,小说就是一种行动。而圣埃克苏佩里的创作关键,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向读者传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进而引导他们去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思索人类的存在方式。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对死亡主题的阐释,表达了对自己对人类命运的深切人文关怀。

第三,江伙生、肖厚德在《法国小说论》中认为,圣埃克苏佩里提倡的是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创造一种英雄主义。“在面临大自然(暴风雨、死亡)的挑战时,面对情谊和行动之间的矛盾时,他们都会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事业而团结一致,向大自然作斗争。”(江伙生、肖厚德,1994:322)这是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对人类生存方式、存在价值的拷问,对人生意义、行动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和尝试,开存在主义之先河,为二战后这一文学流派在法国的盛极一时做了铺垫。圣埃克苏佩里的思想是参照人的生存而形成的,他关注的是人,他是存在主义作家的先驱,而他的作品则是存在主义的滥觞。

最后,圣埃克苏佩里系列作品所彰显的死亡主题及其独特的生死观,也为战后西方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带来了启迪。战后西方文学常常借死亡主题表达作家们对理性与非理性思考、生存的悲剧感与荒诞性、人的存在与异化、生与死的价值观等等。如加缪的《局外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无不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着生的真谛、死的价值、存在的意义。这种对死亡的探索是希望能够超越死亡,达到一种非理性的自由存在。这与圣埃克苏佩里对生命价值和行动意义的表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四 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

进入20世纪,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经历了战争的浩劫,陷入了经济的大幅倒退以及精神的迷惘与惶惑之中。1900年,安德烈·纪德提出:“当今文学土地的面貌可以说是一片沼泽。”20世纪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股“死亡主题热”。东西方著名作家诸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都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在其文学创作中予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在他们的创作中反复出现了死亡主题,描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和生命的无常,关注人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迷惘和精神虚无。

面对这种迷惘和虚无,新一代的作家寻求人类思想的救赎,探寻新的人生价值和人道主义,其中引起较大关注的有蒙泰朗的《独身者》、马尔罗的《人的命运》,还有塞利纳、贝尔纳诺斯、阿拉贡以及圣埃克苏佩里。圣埃克苏佩里在《给人质的一封信》中提到,昨天的真理已经死了。我们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在这里,不管怎么说,都是死得其所。因为,为之而死的东西叫人为之而生。这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不谋而合。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作为存在的终结乃是存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性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为此,海德格尔将存在称为“向死而生的存在”,从人的向死性中发掘生的意义。只有真正懂得了死,才能真正领会生。

《夜航》描写了二三十年代,在航空技术极不成熟的条件下,空中邮航开辟夜航航线。飞行员的每一次出航,都是一次与死亡的交锋。可是对航线负责人里维埃来说,目的高于一切。“如果说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可是我们在行动时总觉得还有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可贵……”(圣埃克苏佩里,1991:49)那是因为“我们要求的不是长生不老,而是不看到行动和事物一下子失去他们的意义。”夜航必须继续下去,即使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以易于腐朽的躯体去换取。这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就是责任。安德烈·纪德在为《夜航》写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尤其感激作者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人的大地》中,吉约梅在暴风雪中迫降在冰封的安第斯山,凭借顽强的意志,像蚂蚁似的一刻不停地走了五天四夜,死里逃生。圣埃克苏佩里在小说中留下了点睛之笔:“他(吉约梅)的伟大,在于他有责任感。他对他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人类社会的创造事业负责,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命运负责。”(圣埃克苏佩里,1991:103)“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任务,即使是最无足轻重的任务,才会感到幸福,才会心安理得地死。因为生有了意义,死也有了意义。(圣埃克苏佩里,1991:205)”与吉约梅同样被圣埃克苏佩里称颂的,是一位园丁之死。圣埃克苏佩里将之称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死”。园丁一生耕作,将翻土视为一桩乐事。他对所有的土地,以及土地上所有的树木都给予深情。圣埃克苏佩里称其为施主和显贵,因为以创造的名义与死亡进行斗争时,他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圣埃克苏佩里在文学创作后期,其作品中哲学思辨的色彩越来越浓,飞行的具体体验渐渐被淡化,作家内心的声音像“圣歌”降临,作家穷其一生的思索写出了一部圣埃克苏佩里的《圣经》,表达自己的生死观和行动哲学:行动的意义、责任的承担。在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渺小的;但当人为了改变自我存在而与自然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人又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唯在对责任的承担;这种死亡和牺牲,才有意义。

五 结语

著名学者李清安在其著作中指出,圣埃克苏佩里对人类的贡献并不止于飞翔,他还作为一个作家在飞翔中体验了人生,探求并且表达了由此得来的独特的哲理。(李清安,1992:9)圣埃克苏佩里通过死亡主题发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并用自己的行动哲学对这一命题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圣埃克苏佩里死亡主题在美学、文学、哲学角度的多元意义赋予了其文学更丰富的视角和更高的价值。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重点资助科研项目(201202ZD037)、广西民族大学科研项目(2011MDQN012)。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莱蒙,徐知免、杨剑译:《法国现代小说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2] 江伙生、肖厚德:《法国小说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郑克鲁:《现代法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李清安编:《圣爱克苏贝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圣埃克苏佩里,马振骋译:《要塞》,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6] CADIX A.,Saint-Exupéry Le sens dune vie,Le cherche midiéditeur,2000.

作者简介:鹿一琳,女,1977—,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