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宗教与科学的互动
2013-04-29罗欢唐晓虹邹威华
罗欢 唐晓虹 邹威华
摘要 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点里被视为尖锐对立的一对矛盾,然而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小说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有新的更为复杂的解读。在故事中,它们可以在人类的生活中并行不悖且相互依存,小说的主人公正是通过对于科学以及宗教的理解,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奇幻漂流,寻找到了超越不同狭隘教义的一种真正的信仰。
关键词:宗教 科学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信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宗教,是一种几乎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与同样历史悠久,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科学,都属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史上关系错综复杂,既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又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影响到这两个学科的历史命运,还有助于人们利用和驾驭这两种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年出生于西班牙,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的哲学系。他创作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他赢得了2002年的当今英语文坛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在这本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里,处处提到了宗教,小说甚至借主人公的口说出这是一个会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然而,在书中,宗教却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在故事里,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提出了科学对于宗教的质疑,而整个故事解读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二者相互矛盾,却又对立统一。
一 小说简介
小说的开始,回忆了主人公Pi的少年时代:他在印度所度过的美好时光,他的亲人朋友,以及令他着迷的属于他父亲的动物园,还有出身印度教的他是如何同时信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面对所有人对他的不理解,他的回答是:“我只想热爱上帝!”
在第二部分里,Pi的父亲决定全家移民加拿大,在太平洋上,他们搭乘的日本货轮不幸失事了。于是,才16岁的Pi独自一人开始了在海上漂泊的历程,与他同时呆在救生艇上的,还有一头重达350磅的成年孟加拉虎。一人一虎在奇幻海上的227天的漂流,成为了一段传奇。
小说的结尾部分,是关于事故调查的记录。Pi得救后不久,失事货轮所属的保险公司调查员赶到医院看望这位唯一幸存下来的人,对Pi这个与虎同舟,共同生存了227天的故事,科学严谨的调查员表示出严重的怀疑态度。于是,Pi讲述了与第一个大相径庭的沉船故事:救生艇仅存在法国厨子、台湾水手、Pi的母亲以及Pi四个人,在这仅存的四个人里,法国厨子杀死了台湾水手和Pi的母亲,至于厨子的结局,Pi没有说。只是提到说,如果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那么就意味着你相信了上帝。最终,日本调查员选择在材料里记录下Pi和老虎的故事作为调查的结局。
二 宗教与科学的互动
Pi从一开始他的叙述里就提到了他在多伦多大学,拿到了双学士学位,学的专业是宗教学和动物学。他宗教学的毕业论文正是与伊萨克·卢里亚——16世纪伟大的犹太教神秘哲学家——的宇宙起源理论的几个方面有关,而Pi所搭乘的莫名失事的船只Tsimtsum的名字,正是来源于艾萨克·卢里亚所提出的“回归”这一概念,然而他的动物学毕业论文写的是对三趾树懒的甲状腺功能的分析,这两个专业领域貌似完全不相关。然而,在研究树懒的过程中,他常常感叹它们“是陷入深深沉思的瑜伽修行者,是虔心祈祷的隐士”。而它们是智者,过的是充满想象的生活,这些神奇又神秘的生物是他认为无法通过科学探索来了解的,树懒的生命奇迹让他想到了上帝。他的这两个专业常常被混淆起来,这就奠定了这本小说两个主题——宗教与科学。
在儿时,Pi就发现了对于宗教与科学的一些愚蠢甚至是偏见的看法。“我所听到的关于动物园的荒唐说法与关于上帝和宗教的荒唐说法一样多”,因为有好多人误以为生活在野生环境里的动物是自由的,因此它们是快乐的。他们想象中的动物在野外的生活是简单、高贵而且是充满意义的,然而这些人却没有考虑到那些被作为食物的动物们,以及野外生存环境的艰辛。从而他对这样的偏见提出了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由的意义何在?”Pi还觉得动物园和宗教都面临不被人们喜欢的问题“关于自由的某些错误观念使两者都遭了殃”。而对于那些恶意伤害动物或者是好心干坏事的游客来说,“痴迷于把我们自己置于一切的中心,这不仅是神学家的灾祸,也是动物学家的灾祸。”在很多时候,从某些角度来说,宗教与科学同是天涯沦落人。
而关于主人公Pi的名字,也有其隐喻。在小说中,Pi是“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Piscine Molitor Partel)”的简称。他的名字来源于法国一个叫“莫利托”的游泳池,“派西尼”在法语中正是游泳池的意思。在英语里,“派西尼”的发音很像是“小便”,因此Pi经常被同学取笑,于是,在进入新学校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Pi,谐音就是圆周率π。π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数,是应用数学中的5朵金花之一,是简单、美妙而奇妙的数字,古往今来,有许多追求确定性的科学家一直不断地努力,想找出π的确切数字是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依然没有规律,无穷无尽的衍生下去,在带给严谨科学家苦恼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出理性之外的无限神秘的空间。“于是,在那个像一间盖着波纹铁屋顶的棚屋的希腊字母里,在那个科学家试图用来理解宇宙的难以表达的无理数里,我找到了避难所。”这个看似因为灵光一闪用以避免尴尬的名字,实则是印度少年的成长故事中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Pi向同学强调圆周率是用来定义和计算所有圆的,而在Pi遇见的面包师库马尔先生以后,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圆的中心,和一个大得多的大圆的中心相重合。自我与安拉相遇了。”在海上痛苦的漂流过程中,Pi也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圆的圆心,他在寻找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如同印度教里要求人们在神创造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样。而在沉船事件后,Pi成了一个在海上失事的人,他就是在“圆圈的中心永远的一个点……半径永远是我注视的目光,周长永远都那么长。”在科学无法解释,理性无法持续的黑暗时刻,宗教给Pi带来了心灵的平静和希望。
对于少时的Pi来说,动物园就是他的人间天堂,然而他的父亲和他所喜爱的生物老师却是无神论者。萨蒂什·库马尔先生是他在小修道院最喜欢的生物老师,也是他在多伦多大学学习动物学的原因。Pi形容库马尔先生是“走进我黑暗的头脑,划亮了一根火柴”。库马尔先生是Pi所认识的,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也同样热爱动物,“对他来说,每一只动物都是逻辑学和力学的胜利,整个大自然就是对科学的绝妙解释。”不过声称“我不相信宗教。宗教是黑暗”的无神论者库马尔先生却说动物园是他的“庙宇”。库马尔先生小时候曾遭受过小儿麻痹症的折磨,他一直祈求上帝的眷顾,结果是医学拯救了他,小儿麻痹症杀死了他心中的上帝。对库马尔先生而言,科学在此刻似乎与宗教对立起来了,甚至是驱逐了宗教,然而,Pi却“第一次知道了无神论者也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在Pi的眼中,宗教与科学都只是不同的信仰而已,就如同他可以同时信仰三种不同的教派一样,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是相亲相爱的手足,而非不共戴天的敌人。
Pi在15岁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苏非派教徒的面包师,另外一个同样名叫库马尔的穆斯林神秘主义者。“库马尔先生和库马尔先生教我生物学和伊斯兰教。库马尔先生和库马尔先生引导我在进多伦多大学么后学了动物学和宗教学。库马尔先生和库马尔先生是我在印度的青年时期的先知。”两位库马尔先生,各自代表了科学与宗教,都在Pi的一生中扮演了不可分割、互为支撑的重要角色。
作为货轮沉没后唯一幸存的人类,当看到老虎在大海中挣扎游向救生艇的时候,Pi第一反应就是用他所熟悉的宗教语言激动地大叫“耶稣啊,圣母马利亚,穆罕默德和毗湿奴,看见你真好,理查德·帕克!别放弃啊,求求你。到救生艇上来。”然而,当他帮助老虎游近救生艇的时候,理性突然提醒了他——老虎所代表的危险,他又再次向宗教求救“毗湿奴,穆罕默德和耶稣,请救救我”。然而,在面对必须和一头孟加拉虎生存在同一艘救生艇上的这个现实以后,Pi开始放弃宗教的幻想,转向了科学理性的思考。他开始成为动物园饲养者和马戏团的驯兽师。他熟悉动物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他开始使用一只哨子,并巧妙地利用海浪,让老虎将哨声与晕船的痛苦建立起条件反射。他还把玩老虎的粪便,划清各自的地盘并且宣示他的领导权。这样,凭借人类的知识和才智,Pi找到了控制老虎的方法,理智帮助Pi成为了万兽之王的老虎的主人。不过,依靠科学掌握生存艺术的同时,Pi对老虎的情感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最初,Pi的内心对老虎是充满恐惧感的,为了避免丧生虎口,Pi需要每日殚精竭虑地为老虎谋食,后来老虎则成了Pi在无尽的海上漂流中活下去的精神伴侣,同时也是Pi的希望与支撑;Pi从一开始设计出几种方案来杀死老虎,到后来努力让老虎活下去,甚至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时候,无法再继续照顾老虎竟然变成了Pi心中最大的伤心与遗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虎又成为了Pi心灵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平衡,而科学与宗教也同样在肉体的生存和精神的寄托上,通过矛盾地相互转化而达到了和谐的平衡。
Pi所说的这个“更好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信仰上帝,还包括了科学与宗教的调和。在小说的第三部分里,日本调查员反复强调事情要合乎情理,声称没有科学家会相信Pi和老虎的故事。然而,Pi却指出,科学家也很难总是客观,就像他们不愿意接受哥白尼和达尔文一样。但是,锲而不舍的日本调查员本着科学理性的精神,一定要追寻他们要求的真相,这个时候马特尔借Pi之口说出了小说的一个主题“难道对某件事情的叙述不总是变成一个故事吗?”“叙述某件事情——用语言来叙述——难道不己经是某种创造了吗?看这个世界难道不已经是某种创造了吗?”宗教,和小说一样,总是喜爱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事实。不管是诺亚方舟,还是Pi和老虎在海上漂流的故事,从客观来讲都不是真实的,但是二者都是用一种隐喻,来讲述人类在极端的环境下如何求生的故事。最终,科学严谨的日本调查员放弃了自己对于故事可信性以及合理性的要求,在报告中承认了Pi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并且声称“帕特尔先生的故事令人惊奇,表现了在极端困难和悲惨境遇面前的勇气和忍耐力,……他的故事在沉船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 结语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宗教与科学,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信仰,它们应该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人们应该像Pi那样,打破狭隘的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让这两种力量共同引导人类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扬·马特尔,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 Cole,Stewart.Believing in Tigers : Anthropomorhism and Incredulity in Yann Martel's Life of Pi.Studies in Canadian Literature,29.2,2004.
[3] 田俊武、朱茜:《〈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主题学初探》,《译林》,2007年第6期。
[4] Gregory Stephens.Feeding Tiger,Finding God.Intertexts,14.2,2010.
[5] 卓然:《名字里的奥秘——扬·马特尔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命名探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罗欢,女,1979—,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唐晓虹,女,1979—,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邹威华,男,1975—,四川巴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工作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