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式教学
2013-04-29陈光勇
陈光勇
摘 要:问题式学习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撑,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式教学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激发学生积极思想,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英语;任务教学;可行性;情感态度;实施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校智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问题式教学”作为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之外的一种策略,正在走进新课程的教学领域。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教材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更,比如,在教材的每小节内容前都设计了一个“问题探讨”。由此可见,“问题式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问题式教学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能激发学生积极思想,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呢,本文就此做了粗浅的总结。
一、教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面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的头脑里有一大堆问题。如何用问题式的教学将这些问题理顺,需要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对各种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一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比学生多。但教师的问题,必须要精心地组织,恰当地设计,这就需要老师拥有比课堂本身所要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屋建瓴,从容引导。其次,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由于积极的参与,思维必将碰撞出火花,从而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从容驾驭的能力。目前,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些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逐渐跟不上课堂的需求,经常出现一些课堂上“挂黑板”的现象。基于此,我们生物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充电,关注生物学热点,持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教师应把握好设置问题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堂好的生物课,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很有讲究的。
1.由教师引领的问题需要有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师要精选层级问题串,实现形式提问与认知设问的统一。在生物学习中,有些知识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的具备一定连续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而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举个例子,在新人教版“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递进式的认知设问。首先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植物激素作用的实例,如香蕉、柿子、西红柿等果实的成熟现象,被风刮倒的玉米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弯曲向上生长起来,感染了赤霉菌的水稻疯长等。植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发现这是植物体内一些化学物质作用的结果。这些化学物质是什么呢?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物质的呢?立即追问。然后,通过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这一个例,让学生体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其中,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1)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和生长的部位分别是哪里?通过实验分析,学生能得出结论:分别是尖端和尖端以下部分(伸长区)。(2)尖端如何作用尖端以下部分(伸长区)的呢?再通过书本实验分析得出是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3)这种化学物质是什么呢?吲哚乙酸。(4)它在其他部位有分部吗?(5)它还有其他作用吗?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见,连续的设问,能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新的认知,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
2.教师的提问必须要防止泛滥
一些教师在以“问题式教学”的课堂中满堂问,使问题泛滥,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确。学生上完课感觉云里雾里,脑子里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清晰的轮廓。其实很多不必要的提问毫无意义。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的提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问题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有些问题又脱离实际,启而不发。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1)洋葱的根尖何时取材?(2)解离试剂是什么?(3)解离的原理是什么?(4)漂洗时间为几分钟?(5)染色剂有何特点?为什么能使材料着色?(6)压片时能不加一片载玻片吗?这些问题,有的是书本上有明确答案,对于启发学生思考意义不大。有的是脱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有的过于浅显。像这样的提问都可以删去。所以设置问题不宜过多,应该依据教学目标,设疑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3.教师设置的问题最好能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发散思维空间,引发丰富的联想
比如:在讲“光合作用光反应”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能够使水光解,为什么池塘中的水被光照射后没有被光解产生氧气呢?由此引发学生再思考,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水的分解必须通电,再进而产生联想,在叶绿体中或许产生了电能,能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教师再适时给予恰当的解释,化解学生的疑虑。
三、教师对问题的解答要掌握好火候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生物学认知水平的过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老师要注意引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关键,点拨学生思路。有时针对疑问,教师要做出明确的回答,有时也要故意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寻找答案。例如,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一节的教学之初,教师展示了一张虚构的图片: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图片。然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这是目前科学家正在尝试培育的一种理想的植物,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如何来培育?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一些方案,如:①让两种植物进行异花传粉;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马铃薯的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③进行人工诱变育种。这些方案可行吗?学生之间产生激烈的争论,各抒己见。学生发言后,教师做出点评:对于①方案,作出明确回答:不可以。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对于②方案一部分同学坚定地认为可以。对此老师故意不答,而是追加提问:一个或数个基因是否能控制果实或块茎的全部性状?基因工程通常能转移的目的基因的数量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后清楚了,基因工程的方法也难奏效。③方案也通过让学生思考诱变育种的特点,明确基因突变只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而不能产生异种生物的基因,故也不可取。然后,教师再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植物体细胞杂交中来。可见,恰当地掌握解答问题的火候,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才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在课堂里教师有义务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是问题滋生的土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说教,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和支持者。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感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生在疑问的求解中获得感悟与提升,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问题式教学受到广泛重视。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完善,使学生思维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Janice 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M].陈超,郄海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辛梅.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08(4):18-19.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