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不厌其烦

2013-04-29冯雪冬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新闻

摘要:新闻语言是汉语语言变体的一种,有着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独特性质。由于是面向大众的媒体传播语言,对其准确性、规范性方面的要求更高。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须深思熟虑、精雕细琢、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把误差降到最低点。本文以最近的新闻材料为例,分析了其中暴露出的新闻记者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的缺陷:用词过于随意,违背常理;语法观念淡薄,言辞龃龉;忽略“言外之意”,措辞草率。

关键词:咬文嚼字 随意 言外之意 新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体现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的社会,才有了关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我们不敢想象,丧失了这个人类独有的天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聪明的人类又不满足于口耳的直接交流,为了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传递,于是,又创造了文字。就汉语而言,其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500—4000年。于是,便有了口语和书面语之别。口语由于发生在口头的交流之中,缺乏一定的修辞,因此,简洁生动,活泼自然;书面语则是经过加工润色后的口语,庄重严肃,严谨凝练。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口头的语言同样可以用书面形式直接记录,书面语言也可以用口头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在打破了传递媒介的限制后,二者的区别更多的是在于色彩方面。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语体,也就是通俗讲的“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新闻语言便是语体的一种,就汉语而言,它不是于汉民族共同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却有着不同于其它语体的独特性质。而且,由于是面向大众的媒体传播语言,受众对其准确性、规范性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这样,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须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力求完美。可以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做得不容易,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是博大精深的汉语,于是,有时难免不尽如人意,而加强语言修养,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把误差降到最低点,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近几天,《人民日报》连续刊登“加强网络监管”和“反腐败”方面的文章,体现了媒体和撰文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充分认识到网络上和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弊端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呼吁相关部门和公众给予重视。我们认为合乎实情虽十分必要,但在其中暴露出的新闻记者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容忽视。这里,我们以最近的新闻材料为例,与新闻记者们商量着试析其中的不确之处,如果能对今后的新闻写作提供些帮助就再好不过了。

一、用词过于随意,违背常理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 01 版文章《依法才能更安全更方便》有这样一段表述:“谈到网络管理,有人认为,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初看起来,其实无伤大雅,我们都理解作者的意思,但对于官方媒体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确实有些不该。“认为”这个动词后面的搭配对象一定是确定的,它是用来表达作者态度的,表达的态度当然不是这种是非疑问的形式。汉语的许多动词存在着搭配的差异,“发挥”和“发扬”,“改善”和“改良”,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是语义选择的结果,用错了便会产生语义冲突。上面的表述如果调整为“谈到网络管理,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也许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事实上即便这样疑问后面的话也是需要加上引号的,否则,仍是说不过去。类似的情况《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2日 02版《网络匿名助长犯罪妨碍打击》一文中也存在:

21日,公安部公布侦破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透过这些案例不难发现,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产生,同时也加大了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办难度。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要充分认清网络犯罪的危害和常用手法,从而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一段简短的表述,有两处词语搭配不当:一是“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产生”,没有产生的事物和现象是谈不上“助长”的,“助长”的前提是生。我们说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前提是已经有了“气焰”,当然不能说是助长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的产生,这是违背逻辑、违背常识的;另一处是“广大群众要充分认清网络犯罪的危害和常用手法”,认清“危害”没有问题,认清“常用手法”恐怕不太合适。需“认清”的东西往往是涉及到本质的,而且一般需要个过程,现象性的只需知道熟悉就够了。如“认清面目”是一定经历了由不清到清的过程的。

二、语法观念淡薄,言辞龃龉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3日04版文章《网络信息需要“安全流动”——访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合汉语语法规则:1.“无论是网络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我国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网络给百姓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资源的快速共享、信息及时沟通,并且为百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开头的小句“无论是网络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我国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关联词语使用得明显不正确,“无论”后面的应是“都”“均”等总括性的词语,缺少了用错了都会使语句不和谐。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上述的关联词语是没有必要使用的。2.“同时,有利于互联网企业的良性发展。假冒伪劣层出不穷,恶意竞争接连不断,互联网上的市场秩序面临严重挑战。通过网络立法,可以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使网络竞争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合法利益。”这里面存在一个由于介宾短语误用而导致了缺主语的现象,就是这一句,“通过网络立法,可以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使网络竞争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合法利益”。事实上,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是“网络立法”如何如何,却多使用了“通过”。缺主语本身不是毛病,问题是表达中本身有却以状语的形式出现了,或者是严重影响交流了,在这两种情况下,缺主语是万万不可的。上述两小段内容,无论是撰文者的疏忽还是被采访者的口误,出现在《人民日报》这样的报刊上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再看《人民日报》 2012年12月23日 01 版文章《有底线,才健康》中的一段:“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自由表达并不等于四处骂街,信息共享更不是随意泄露别人隐私、到处散播谣言。”这里面的问题是主谓搭配不当,“开放性”是个名词性结构,谓语部分却中心词为“意味(着)”,前后具有同性质的特征,然而“意味(着)”后面却都是“动词性结构”,正确表达宜为“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

三、忽略“言外之意”,措辞草率

汉语缺乏语言形态,注重意念的表达,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说汉语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言者无意,闻者有心”,“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对于文学家来说却是创作的一种境界。而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是,新闻注重的是时效性、准确性,因此,新闻工作者所要避免的正是这种“言外之意”。《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02版文章《不要用公款送礼了》,标题醒目,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立刻能够使人联想到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腐败现象蔓延。然而,我们只要略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标题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从文字上看来,也一定没有涵盖正文的核心内容。《不要用公款送礼了》,对于常人来说关注的一定是“公款”一词,这样问题就来了,我们试着强调“公款”念上一遍,一定能感知到“送礼”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但不能用公款,可看文章的内容则并非如此:

逢年过节公款送礼,近年来渐成惯例。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打通上下关节、增进部门“情谊”,将来在评比、审核时图个方便,在要项目、上工程时占个优先。这种公款送礼,因为打着公事公办的旗号、穿着礼仪文化的“马甲”、戴着各种节日的“帽子”,往往送者自然,受者坦然。殊不知,如此花钱买方便,绝非正常“公务往来”,而是用潜规则消解明规则,以关系往来换取部门利益,其结果是浪费了国家资财,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公信民心。

很明显“公款送礼”是有特殊性质的,具有特定的含义的,是急需治理的,否则危害无穷。当然,我们读了全文之后,也就理解这个题目的用意了,问题是非要这样来拟新闻标题吗?简洁明确地表达出来岂不更好?创造这样的麻烦是没有必要的。其他的诸如《新京报》第A01头版《接待禁喝酒严控用警车》等,都是不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的,反而节外生枝产生言外之意,引起读者的不满。

诸多的在语言运用方面疏忽的现象在本文中是无法列举穷尽的,我们这里只是以《人民日报》近几天的材料为例,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怨我们吹毛求疵,认为能够表情达意即可。如果这样我们也就不需要耗费精力做相关的学术研究了,人类进步的历程恐怕也会就此终止。因为倘使我们不追求进步,便只需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然而,这明显是为世人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们在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应重视语言类课程的设置。新闻学的确是一门高要求的学科,广博的知识积淀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意义来说,即便有些小的错误我们理应宽容地包含,这里指出来,只是期望新闻工作者们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冯雪冬.新闻用语要慎用新词汇形式[J].新闻爱好者,2011(7).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新闻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