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的本质

2013-04-29荆含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本质语文

荆含光

摘要: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同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一种构建方式。

关键词:语文 本质 社会关系 民族特征 建构方式

如果从本质上界定,学生,首先是人,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人。因此,要对学生和学习做本质性的分析,就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人和其他生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特质是:人会劳动,人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劳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一句话,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1]

由此看来,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人,即学生,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指学习者自己,也就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资料是指学习者用来学习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即中介系统,包括教材与教具,知识与技能,方式和方法,等等。

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同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学习这种社会实践形式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都是学习者自身,学习者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的客体。知识、技能等等,不是学习的对象和客体,而是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一般的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认识和改造与自身相对应的外在对象,而学习实践的目的是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可以尝试来这样理解,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凭借教材教具和学习手段,通过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和强化自身适应、建立、创新社会关系体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和技能不应该是学习的目的,而只是学习的手段,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学习者自身和改造学习者自身。人的学习的出发点是人本身,归宿点还是人本身,不应该将物化的知识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培养的各类人才,首先是要培育人性完善的人,其次才是要培养具有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人。教育始终不能放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如果过分强调教育的知识性和技能性,而放弃育人这一使命,那我们的教育就只会培养出一个个科技的动物、经济的动物,而不是完善的人,不是真正的人。[2]

学习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学习掌握知识点,也不是学习掌握某些技术技能,而应该是培育、完善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知识,技能,素质等等,都只是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目的。人的本质可以分为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思想本质等不同的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本质。人具有社会性,是人和其他生命最本质的区别。了解、识别、适应、改造、创设社会关系,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根本的标志。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应该理解成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知识和技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从教育目的论来说,教育应以对人的自我塑造、对人的完善、对人的自由与创造的充分尊重为前提,而不应该成为一定时期的社会需求的附属品,不应该把掌握知识作为对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但人们常常把认识和获得知识作为教育唯一的和最终的任务。对知识的学习,应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种提升智慧与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升理性,从而完善作为生活主体的人,而不是认识主体的人。[3]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以知识和技能为工具和载体,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和提高自身,从而学会以人的身份来生存,以人的角色来生活,以人的方式来发展,以人的方式来进步。人社会性的本质,是要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会以人的方式来了解、识别、适应、改造、创设社会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体现和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性或本质。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在校园里,有些成绩优、分数高的学生,在走出校园投入社会后,不一定顺利成功;而有些成绩劣、分数低的学生,在走出校园投入社会后,却能顺利取得成功。这其中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很复杂,但可以从学习的最终目的来分析。成绩优、分数高,说明学生知识掌握得好;成绩劣、分数低,说明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如果把掌握知识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前者当然应该是优秀的学生。但要是把学习构建社会关系体系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会有另一种结论。如果仅仅把学习知识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把学习构建社会关系体系作为最终目的,哪怕成绩优、分数高,只是表明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学会了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当学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需要较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就不会在社会上顺利、成功地生存和发展。如果把学习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学习知识作为最终目的,学习知识只是学习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即使知识掌握得不好,即使成绩劣、分数低,可要是通过学习知识,学会了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当学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需要较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时,就会娴熟老练、如鱼得水,就会顺利、成功地构建起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系,就会顺利、成功地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所以,学习建构社会关系体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的思维工具,正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本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的人文性。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文性属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的主要特征。[4]

人的劳动,绝对不能完全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关系体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人和人绝对不能摆脱来往和交流。一句话,真正意义上人不能生活在没有他人的、绝对的真空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感情、理智,是在社会关系中,是在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中产生、发展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也就成了构建、创设社会关系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本质上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展现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结晶,又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保持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标志,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经由其“语文”建构和表达出来的。很多学科可以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也可以是全人类的,而语文从来都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着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5]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神交八荒。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荔.论高等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昆明学院学报,2010(4).

[3]伍雪辉,张艳辉.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教育探索,2010(8).

[4]佟勖功,李灿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

[5]钱广荣.语文的本质内涵——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学语文,2010(3).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本质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