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2013-04-29赵佰艳
赵佰艳
摘 要:在基础教学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近些年来,由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在高考和会考的试题中,大量出现了关于文本解读的考题内容,所以高考发展趋势表明,对文本解读题的比重越来越高的现状,呼唤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文本解读。同时这个趋势和特点对学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解题方法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本解读;教材体系
基础教学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更为深入地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在过去的教学中,历史教学是传承着“以本为本”,专注教材文本的解读,没有拓展也没有延伸。实施新课改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开始盲目追求以学生为主、转换师生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文本,或天马行空、高谈阔论,或将历史课堂演变成为“资料展示厅”“游戏活动场所”。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新课改提倡的理念,但是却出现了原理教材的激进做法。而在学生方面,由于其语文基础薄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很费劲的。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将书本打开过。下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问题。
一、高中历史教材文本分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比较有了一些改变。教材在编排设置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结构上的分类有导语、学习建议,各专题、课、框标题、课前提示、正文等板块,各版块衔接清楚,有效构成教材的体系。文本的内容分类也较有特色,主要由分析类部分、描述类部分、结论类部分三大板块。另外为了教材的容量更加丰富,教材中还有引用的著作;在教材的后面有材料阅读与资料;专题小结和史学争鸣等内容。其次,高中教材的文本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形象性、直观性、互证性或者象征性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教材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对历史资料、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的解读。
二、高中历史文本解读的意义
语文学习需要文本解读能力,同样在历史教学中,也有和语文相似的文本解读需要。近些年来,由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在高考和会考的试题中,也大量出现了关于文本解读的考题内容,呼唤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文本解读。同时这个趋势和特点对学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解题方法等。回答文本解读题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所以关注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关注文本解读的方法和质量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措施
1.历史文本解读中的比较法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高中历史文本的解读事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考能力的提高。关于文本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提供给读者阅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对同一类内容的文本,根据其时代不同和国家不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新三民主义革命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在文字叙述上和历史史料中的异同,引导学生对革命历程的内容进行理解。教学时可以从背景、过程、革命成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析这些重大历史运动中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依靠力量和革命道路以及革命前途的差别,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内容,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很好地把握。
2.历史文本解读中的材料拓展法
文本可以说是教材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在教材文本中,对历史过程、历史名词、观点和说法等的详细阐述,构成了教学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延伸和拓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材料拓展的文本解读。对于中国古代史部分,学生则通过课外阅读和电视剧的观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学生的这些印象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就文本内容实施解读,势必显得单薄。那么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课外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官制的演变史实,如古代中国朝代沿革、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等。材料的拓展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学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补充什么,补充多少,什么时候补充等,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高考科目,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高中的课程体系。文本的解读可以采用比较法、拓展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接受情况,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对教材文本实施有效解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应考能力,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