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放牧自己的灵魂
2013-04-29李莹
李莹
摘 要: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作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产生写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至关重要,它能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关键词: 作文指导 素质教育 习惯养成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它具有培养学生素质的特殊功能。这首先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强烈的求知欲望,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这些精神品质都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和严格的写作训练完成。语文老师应当自觉认识到:社会阅历、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都会对学生语文学习和习作产生影响。语文老师应当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知识进步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引路人之一。由于学生作文是他们思想、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如同主体思想能力发展的塔尖,而学生的个人内在素质正好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基础越厚实,作文水平越能提高。由此可见,作文指导与素质教育应是船与水的关系,水涨自然船高,教师必须把提高作文指导的教学质量与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相联系,把素质教育作为作文指导的根本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认真分析主要原因,一是觉得脑中无素材,没有东西写;二是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鉴于这一点,笔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一、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毋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书籍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自觉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习惯,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二、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他就能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无定法,日记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
我教的一位学生刚进中学时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指导写日记,慢慢地他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再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素材。此外,写日记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观察事物,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会缺乏对事物应有的认识,就不能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就会缺少依据。
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方法。
四、養成课堂练笔的习惯
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及时进行作文训练,像结合现实生活评写课文中典型人物,文章续写,以诗引路指引作文等,都是优化作文教学的手段,会激起学生的内心表达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和作文训练统一起来,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写作需要,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过去的硬压式写作变成为开放式、兴趣式写作;由被动的“要我写”变为老师指导下的“我要写”自主性写作,形成浓烈的写作兴趣和氛围。正确运用激励措施,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调动其写作热情,很多学生受到奖励和激励后,以自愿为原则主动地参与写作。
五、养成改评文章的习惯
作文批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一篇文章必须经过这个过程方能日臻完美。作文批改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学生写作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的事,不再是过去那种为了完成老师任务而东拼西凑,为了老师才写作的观点。
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改,写作完毕,反复读自己的文章,修订错别字,理顺不通顺的句子,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以此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交换批改,且做好批改记录。批改完成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针对班级中的批改情况进行总结。
在作文讲评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讲评为主,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适时点拨。对于写得较优秀的提出表扬,并可张贴在学习栏,供全班学生欣赏,起到激励作用。教师把批改权、讲评权适当下放学生,实际是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中,不但培养了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六、养成交流展示的习惯
教师应常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随意地交流,谈笑风生间会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学生都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近期看了什么书,喜欢书中的什么人物;谈自己对实事的看法,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谈自己在写作上遇到的困惑、难题;有的诵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荐,对于好的习作,抽一定时间在课堂上或交流会上读给同学们听;有的送到校园广播;有的给他们投稿,让他们收到意外惊喜,激发写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像牧羊人一样,为羊儿提供天然的牧场,任它们嗅着泥土的气息,沉醉芳草的芬芳,品尝牧草的鲜嫩,痛饮泉水的甘甜,尽情享受肥沃的草原给它们带来的美好。教师要打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呼吸通畅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放飞想象,作文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作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总而言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