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逃避主义

2013-04-29孟高旺杨琳琳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

孟高旺 杨琳琳

摘要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学风格也甚有研究。本文选择英美文学中的逃避主义作为切入,分析其产生的现实基础,通过典型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并对这些逃避者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英美文学 逃避主义 逃避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美文学中逃避主义的现实基础

19世纪的西方社会,技术革命如星火燎原般开展得轰轰烈烈,各种技术成就与科学学说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技术的丰富又提升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达尔文进化论的横空出世,好似一颗重磅炸弹,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人们心中矗立的精神信仰大厦轰然倒塌。物质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人们精神世界的荒凉与落寞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历史中穿插的大大小小的战乱,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普遍缺乏安全感。

孱弱的内心世界与物欲横流、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人们开始四处寻找精神的安慰,当人们受到来自精神的压迫,或者对现实充满不确定性无法把握的时候,会本能地想要逃避,首先想到的是距离上的“远离”,离开困扰他们的这个现实环境,逃往别处。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性引发了传统的生存危机,更触动了一些人逃避的神经。人类选择逃避的路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距离上的移动,包括暂时性的旅游和永久性的迁徙,是想努力摆脱现实的困扰,找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二是改造环境,既然无法避免就正视它改造它;三是创造小范围的特定世界,如寺庙、圣殿,在这里与世隔绝,躲避纷扰,寄托自己的理想或诉求;四是探寻另一个精神世界——美妙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往往最能将人们引入幸福的精神国度。现代社会以科学和进步的名义不断突围,文学领域里,许多英美作家以冷静的思维清醒地看到了时代的荒谬与扭曲,他们企图用笔端构筑另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对这个时代的失望与抗争。

西方人的历史是一部开拓的历史,文学也不例外,英美文学的历史中,同样存在着开拓者的身影,而在他们的周围总少不了“逃避者”们的影子:逃避悍妻的瑞普·凡·温克尔曼,心想要守望麦田的霍尔顿,想要回归乡村的城市青年克莱姆·约布赖特,逃避婚姻的莫莱尔夫妇——这些人物都是出自不同的作家,因此,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区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生活遭遇却不同,让他们有着相似的选择——逃避,由于对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及对自己的怀疑,现实的世界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所以选择逃离,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他们在不同作家的笔端共同构成了英美国文学中“逃避者”的群像,并成为英美国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探讨英美文化,避免不了要对英美文学中这一逃避者的形象进行分析,为此让我们欣喜的是,探讨英美文化又多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宽了英美文学研究的领域。

英美逃避主义文学,大都是以某一个特定“逃避者”的形象作为载体展开演绎的。在英美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逃避者是一个独特个体,是特定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是当下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时代之潮猛烈地冲击着他们的身心,剧烈变动的社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推动着传统的步步解体,新的社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认同,他们开始迷茫惶惑并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开始怀疑在世界上还有没有他们的位置,于是他们怀旧,也有人选择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躲避或逃跑,甚至有人消失。著名书评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汉尼·柯恩将对现实表示不满或怀疑的这类人定义为“Dropout”一词,“Dropout”后来有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用“逃避者”概括这一群像,是鉴于他们之间“逃避”的本质。

欧文是美国文学中最早描写“逃避者”的作家,小说《瑞普·凡·温克尔曼》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瑞普所面对的环境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他和他的妻子生活在哈得孙河畔小镇上,由于他惧怕妻子口若悬河地指着他的脑门责骂他懒惰又不细心,甚至对不起家里人,所以时常躲进山里去逃避这些生活。然而有一次上山时,他与一群怪人偶然相遇,顺便帮他们扛了一桶酒,趁这些怪人在打九柱球的时候,他把这些酒偷喝了一醉不起,当他清醒的时候已过二十年,回家后,他发现社会剧变,独立战争已经结束,政府也已改朝换代,他曾经的悍妻也早已身故,他终于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悠闲生活。作者欧文浓墨重彩,描写瑞普在现实世界遭遇的无助和无奈,从而引起人们对驯夫的同情和对悍妇的义愤,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深究瑞普惧内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瑞普惧内,同时欧文塑造的瑞普这个人的心里却又是“对一切正式的份内的工作都怀着不可克服的厌恶感”,精神的洁癖使得他不愿意在责任感的强迫下去工作,而一方面妻子的唠叨迫使他对未尽责的责任充满了愧疚,两者难以平衡,使得他十分郁闷。在他眼里,山里是唯一一个清静的好去处,只有在这里他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写作的背景时值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社会的动荡不安,让社会成员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责任和精神的压力。这里,与其说瑞普逃避恶妻,不如说他在逃避社会,逃避时代赋予每个人在社会中必尽的责任和义务,他是美国文学中典型的“逃避者”形象。

19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最大阻碍,社会关系的不稳定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变得莫名易碎。人们的世界观遭遇了自然价值和文明价值的抨击,到底选择“理智的生活”还是“本能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一书主要描绘了男主人公还乡过程中的悲剧人生。克莱姆·约布赖特是出身于埃顿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之后还被送到巴黎学习从商,回国之后成为了事业有成的生意人,在别人眼里,他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他自己内心却极其厌恶这种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深刻地体会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自小在贫穷乡村生活的经历,使得他始终对乡民、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与热爱,因此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更加促使了他一心想要回到乡村,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文化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从历史角度客观地来看,约布赖特的所想所为与整个社会实际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想逃避现实,维持旧有乡村生活方式的企图是无法实现的,最终这也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托马斯·哈代在作品中狠狠地抨击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罪恶,呼吁人们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生活方式选择的转变——从城市向农村的逃避之路正反映了当下英国社会经济迅速膨胀下,人心欲望的膨胀,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城市的罪恶和丑陋使得男主人公想从乡村的简单和安宁里找寻精神上的归宿。

二 “逃避者”群像的特征

综观英美文学中的“逃避者”群像,虽然他们来自不同作家的笔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但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彼此共通的特征。

1 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

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给西方民众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挑战,精神层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给人们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人们虽满怀着对战争的恐惧却又不得不继续生活下去。战争和新的军备竞赛导致了人们对人性和道德进步的怀疑和对人类可能自我毁灭的担忧。从时代背景来看,“逃避者”们都处在英美国家社会动荡剧烈的氛围中,时代如潮涌,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正视传统、反思现代,他们的理想与精神在现实与物质中不断冲突,互相对峙,使得他们痛苦无奈。瑞普是生活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农民,时代的变革带给他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霍尔顿就生活在战后骚动的年代,他无法安心上学,逃离潘西中学,先去街上游荡,最后渴望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克莱姆·约布赖特面对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想要寻找内心的平静……综观这些“逃避者”的形象,可以发现他们的生存背景都动荡不安,时代风起云涌,他们一时间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不上生活的节奏,正受着社会变革浪潮的激烈冲击,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徘徊,内心骚动不安。

2 逃避——现实世界下的共同抉择

进步的生产力造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机械化,人日益被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所控制,被政府的官僚机制所控制,被社会上的匿名权威所控制。人成了工具,成了机器的附属,失去了自我鲜活的个性,而战争让生命变得微不足道而且毫无意义。在如此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代,“逃避者”处于新旧交替的两个社会层面,往往无法很好地衔接,但他们始终无法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并且又对新的社会无法融合,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经常会迷失自己,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对世界充满了怀疑,他们最后往往选择了“逃避”这最后一条路。瑞普对现实的一切正经事提不起兴趣,却享受去森林打猎、钓鱼,常常为躲避妻子的唠叨跑到山中去,不想像其他农民一样去农场进行生产活动,因此自家田里常常长满野草,比任何地方都长得高;霍尔顿在潘西中学学习时,常因无法认同学校虚假的教育政策以及价值标准,消极对待学习,四门功课均不能及格,于是,他选择逃离潘西中学,开始喝酒、抽烟、谈恋爱等行为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克莱姆·约布赖特无法认同当下的社会价值,对于其中充斥的不公平深恶痛绝……不满现实而产生的逃避行为成为这一群体在生存中的共同抉择。

3 以审美的、精神的眼光审视现实

时代的剧烈变革、人类的大踏步前进无不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人类历史社会中,强者对弱者的超越与征服,无不充斥着血腥和暴力。时代变革中,文化理念的更新和价值观的变更都趋向功利化,而强者功利主义原则和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人道原则的丧失、人性的失落以及被掏空的社会精神。面对时代的变革,对“逃避者”而言,他们往往是用审美的、精神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区别于现实、功利的目的。《麦田的守望者》中,如果仅仅用现实的眼光来衡量主人公霍尔顿的种种言行,他显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但如果我们抛开偏见,透过他的内心去透析人物复杂的内在世界,我们会看到霍尔顿的心灵是纯净的,他用真诚的眼光去打量世界。面对一个丑陋和虚伪的现实世界,他伤心无助,固执地想要保护世界上一切纯洁的和美好的事物;《还乡》中的男主人公克莱姆·约布赖特,从他的内心世界看,我们发现他对社会的视角是文化的,精神的,审美的,他鄙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想竭力维持充满静趣和悠闲的乡村生活方式。

三 结语

文学来源于现实社会,是时代的反射镜,通过对英美文学中逃避主义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相对应的社会背景建立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沿袭,人们开始对社会、对道德、对自我产生怀疑,无处安放的信仰,找不到精神的依附和归属,再加上战争等因素,使得生命的价值受到了漠视,面对这般残酷的现实世界,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了一个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使得他们的精神有了暂时的寄托,逃避现实是为了更好地安抚失落的灵魂。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英语课程文化差异教学研究”(项目号:GPA115004);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布迪厄社会实践论视阈下翻译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SQRW064)。

参考文献:

[1] 汉尼·柯恩:《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 高毛华:《论美国文学中的“逃避者”群像》,《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3] 欧文:《瑞普·凡·温克尔曼》,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

孟高旺,男,1978—,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琳琳,女,1979—,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
有关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瓶颈与对策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