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培训问题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2013-04-29何晓梅
何晓梅
摘 要: 为了解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其对培训的需求,作者于2012年5月至7月在徐州至明光高速公路安徽段13标项目部,开展了农民工培训问题的问卷调研,主要内容为培训的现状及对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并对这些问卷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其中反应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归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以供研究者和决策层参考。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问题 问卷调查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从动态看,农民工是指实现人户分离的、在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从静态看,农民工是某一地区中没有该地常住户口而在该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量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人民的生活,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现有培训机制,对中国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状况做出总的判断,进而探索出一条农民工培训的高效道路高效道路。笔者于2012年5月至7月在徐明高速公路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实际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封闭与开放式相结合的问卷形式,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1份。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农民工培训的参与程度。
7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0%,70%参与的是所在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评价不高,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效果评价很好,他们所参加的都是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国家实施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急需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研究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效率。
(二)农民工对培训的态度。
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强烈,绝大部分都期望受到职业培训。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培训时,绝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当被问及你参加职业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绝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同时选择即便花钱也愿意参加培训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达到80%,虽然愿意承担的金额一般都选择100元以下,但这证明了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渴望。
(三)影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农民工在选择影响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因素时选择的是:资金不足、没有时间。大多数农民工只愿意接受免费或费用较少的培训。对于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在承担培训费用参加培训和即时工作维持自身生活两项选择中,他们更倾向于后者。这与目前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不高有密切的关系。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日少、半数以上每天劳动8至12小时,这也严重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由于农民工工作的特点,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资金有限。因此在被问到希望的培训地点时:80%的选择打工项目所在地,20%的选择户籍所在地。在被问到希望的培训方式时:60%选择现场实习,10%选择面对面授课,30%选择多种方式结合。从培训方式来看,农民工更乐于接受现场实习这种更加感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
在被调查对象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70%以上。可见农民工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导致部分农民工不能适应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而现场实习可以弥补此缺失,这些更加感性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对策分析
(一)建立以企业为培训主体的技能培训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结构复杂。他们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工作经历、培训动机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民工培训首先要考虑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如果被动接受与自己从事行业不相关的培训,将无法将知识或技能真正运用到实践,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提高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农民工都希望在工作场所受到培训。农民工培训不能只靠政府,不仅要让企业参与进来,而且让企业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企业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使农民工学到的技术理论及时得到实践,既能为农民工理论学习提供便捷的“实习”场所,又能提高农民工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农民工在企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有效缩短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磨合期。而且企业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实践基地,可以省去培训机构租用实践场地和购置机械设备等一系列的开支,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实现农民工和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个人。其中,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考虑到农民工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在整个社会中属于低收入群体,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力度。其次,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增强能使所在企业直接受益,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可见企业有增加农民工的培训投入的责任。
由于农民工是就业群体中流动性较大和转换性较快的劳动群体,导致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投资与收益不对称。对培训的投资动力不足,即使举办有关培训,也是尽量降低培训成本。这种情况需要政府给予用工单位及劳动者一定的补贴,确保农民工培训扶持基金落到实处。安徽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从年度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稳定和促进就业的专项补助资金。该补助资金补助的范围涵盖了个人、企业及培训机构三方面,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了多元化的培训格局。但是补助的比例与企业的投入相比还是偏少,建议加大对企业的补助力度,同时从其他方面给予热心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企业补助。
(三)重新定位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都花大力气组织了职业技术培训评价却不高,但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大部分人认为是在走形式,培训的内容不切实际。这主要是由于在培训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广泛的实际调研,不了解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把培训当成一种上级摊派下来的任务。主要依赖于社会培训机构,而相当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人员素质不高、责任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监督、培训效果考核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评价过低。
同时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部分农民工不能适应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从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来看,课堂理论讲授占绝大部分,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兴趣,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因此针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特点,社会培训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培训政策、职业道德、就业形式、劳动保护、自身维权等通用性较强的科目。政府机构有关人员可以亲自授课,这些培训应该是短期的,具有全公益性质。
(四)严格培训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培训的质量。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准入制度的政策和行政法规,构筑了就业准入制度的基本框架。要让农民工参加培训,就要抓好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79号)针对对于培训机构承担的财政补贴培训项目,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农民工考核制度包括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培训机构培训绩效的考核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是培训与就业的中间环节,也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同时,加大对通过行业培训已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农民工本人的补贴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技能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当看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培训项目缺乏统筹规划、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质量不高、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及农民工个人在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培训体系科学化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参与,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术界要加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推进农民工培训制度化进程、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共同促进我国农民工培训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程铭贵.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6-17.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农民工培训提供方案研究(2012SQRW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