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民俗体育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2013-04-29蒋东升

大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科

[摘 要]民间民俗体育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间民俗体育学科目标、学科内容、学科层次、实施学科的手段与途径等学科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各要素进行归纳、演绎,提出了构建民间民俗体育的学科体系结构。

[关键词]民间民俗体育 学科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8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120-03

一、民间民俗体育及民间民俗体育学科的概述

“体育”是一个外来词,1919年有些学校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真正把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体育”一词才逐渐在我国使用。将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各种身体活动冠之以体育内涵似乎有“张冠李戴”之嫌,民俗学界却将这类身体活动称为民间游戏与竞技。而考查在我国流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源流,它并非形式严肃的教育活动,历史上它也并非有目的的健身强体活动,它更多地以传承文化为旨意。然而,它无意识地承担了儿童教育功能且得到普遍认同,对其强身健体功能也不置可否,因而,体育界则冠之以“体育”之名。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民间民俗体育的研究还相当肤浅,对其概念、内涵、分类等仍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有学者将民间民俗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混为一谈,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分类不清。我们认为,民间民俗体育是指武术、导引养生功和中国摔跤术以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总称,内容包括抢花炮、跳绳、舞狮、打陀螺、龙舟竞渡、腰鼓、跳秧歌、抖空竹、花鼓、珍珠球、舞龙、高跷、木板鞋等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体育项目。这一对民间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与分类,虽然未能厘清概念的内涵、价值,但是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民间民俗体育上位概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构脉络,比较合理地划分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民俗体育内容,明确了它们的外延。从逻辑结构学分析,两个概念的内容划分也比较符合逻辑学分类的规则。

民间民俗体育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才在我国各高校体育专业中逐渐开设。因不同学校,学科名称、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学科要素也有所差异,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地域民间体育、民族民间体育、民间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或课程,从教学内容分析均为相似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阶段,民间民俗体育学科建设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学科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目标任务不清、课程内容庞杂;师资力量薄弱,不少任课教师“临时上手”,缺乏继续教育或继续学习条件,对本学科文化理论知识认识肤浅、运动技术水平低下或对民间民俗体育实践教学“一窍不通”;教材建设滞后;完整、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但是,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关信息:该学科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一批相关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国家民委课题、体育总局课题得以立项,课程建设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部分学校的民间民俗体育学科或课程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区级)、校级精品课程,学科或课程建设得了各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注:资料来源于两方面:对主讲教师或负责人电话访谈、网络交流:通过网络搜集,收集该校的课程介绍。

二、构建民间民俗体育学科体系的依据及意义

2003年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提出将“地方性运动项目”列入专业必修课,从而确立了“民间民俗体育”的课程地位。同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学科方案(实验)》及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标准》在内的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施学科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建立、建设民间民俗体育学科体系提供了依据。

民间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之一,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要求。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是我国56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历史和时代塑造的结果,将民族的、优秀的体育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各民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的反映,是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范式,它犹如一幅画,再现了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媒介,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民间民俗体育进入我国学校体育体系是客观条件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对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仍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的需求。随着体育越来越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学校体育硬件条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学校体育的经费捉襟见肘。将民间民俗体育纳入学校体育体系,不仅可以部分地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三、民间民俗体育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学科任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均有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民间民俗体育就是研究民间民俗体育本质、特征以及一般规律的学科。研究民间民俗体育,一方面,以体育学视角,不仅要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民间民俗体育的本质、基本原理、技术特点、运动方法,还要挖掘整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体育;另一方面,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视角对民间民俗体育与人类生存、人类活动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

2.学科任务

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而且,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责任,确立学科的任务。

运用体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挖掘、整理的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一部分通过改造,可以进入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系,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服务,另一部分则可以作为“文物”,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佐证;研究民间民俗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化学等现代科学的理论与知识,解释、理解民间民俗体育运动方法、健身原理,提高其服务社会以及教学、训练与竞赛水平;借鉴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探索民间民俗体育起源与发展,探索民间民俗体育与自然环境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传统文化、宗教、艺术、民族等社会因子的关系,厘清其发展脉络,再现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把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探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

3.研究方法

民间民俗体育学科的任务、研究对象决定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民俗体育的方法常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实证法、文物考古法等科研方法。

文献法是民间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在“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民间民俗体育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极少有“正史”记载,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古籍或多或少记载了民间民俗体育,是我们收集、整理、研究民间民俗体育非常珍贵的线索和史料。如曹植曾作《空竹赋》,说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空竹就已经出现;唐朝白居易《观儿戏诗》有“弄尘或斗草,尽日乐陶陶”,就记载了当时老百姓玩“斗百草”游戏的情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说明了当时武舞已经出现。这种资料虽然零星,但为研究提供了思路。

田野调查法是研究民间民俗体育不可或缺的方法。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流传于民间,靠“口传身教”流传至今,其生存的土壤就在民间。研究者只有深入民间,才能收集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也才能体验到民间民俗体育缘起的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氛围。

民间民俗体育实现现代转型必须通过实证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民间民俗体育运动规律、生理、生化特征,丰富其理论。前些年,学术界曾有要求取消我国中医学的一股思潮,就是因为中医学缺乏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不符合西医的准入标准。虽然最后经过“对决”,保存中医学观点的占绝对优势,但是也给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了个醒。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创新发展,因为,只有科学的、先进的文化才更具生命。

(二)学科性质

首先,“民间民俗体育”的中心词是“体育”,因而是我国一级学科体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具有体育学科的性质,因此,民间民俗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研究,必须遵循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民间民俗体育纳入体育学的范畴,以体育学视角,把握民间民俗体育发生、发展规律。

其次,我国民间民俗体育历史悠久,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凝聚了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因素,它的缘起与发展,与一定群体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民间民俗体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群体的民族的意志、理想和诉求。毕竟,运用体育学视角还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民间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应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民间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综上所述,民间民俗体育既是体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而,它是一门跨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

(三)学科内容

民间民俗体育学科应包括民间民俗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民间民俗体育的运动实践体系。

(四)民间民俗体育运动实践体系

民间民俗体育运动实践体系包括各项目的运动方法、训练、比赛等内容,是民间民俗体育中最活跃的部分。民间民俗体育就是通过运动方法、器材等外在来表现其运动形式,而运动形式是民间民俗体育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的依附物。

(五)民间民俗体育的理论体系

1.民间民俗体育本位学理论

民间民俗体育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理论问题,如民间民俗体育的概念、分类、特点、功能、内容以及它的缘起、发展、未来展望。本位学理论是民间民俗体育理论的体育学部分,也是民间民俗体育理论最基本的部分,是把握其内涵、外延以及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任务等的基础。

2.民间民俗体育社会学理论

民间民俗体育虽然是历史的结晶,但是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一方面,它具有历史性与遗传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正是与现实的融合,它又海纳百川,沉淀了社会文化,变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研究社会变迁的“活化石”。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必须包括民间民俗体育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中凝聚而成的,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文化事象。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深层次、跨学科地对民间民俗体育事象和问题的抽丝剥茧的分析,从客观和微观视角多方位地揭示民间民俗体育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 参 考 文 献 ]

[1] 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78.

[2] 蒋东升,杨放,何林. 新课标理念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 23(3):39-4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4]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9-270.

[5] 刘魁立,张立,郭伴溪.民间游戏与竞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2.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