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建设
2013-04-29万承业
【摘 要】家庭作为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在人的一生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能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从家长、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三个方面建设家庭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父母和子女是家庭重要的成员。当今,无论是《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文化,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我国纲领性文件,都要求家长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子女得到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不仅需要优化校园环境、社区环境,也需要优化家庭环境。
一、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校园环境建设、社区环境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久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以说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培养,尤其是品德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并伴随一个人的成长。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早于其它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最长的教育。
其次,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形性和灵活性。家庭环境由家长主动营造,和校园环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相比,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父母作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天然地利用家庭生活的事例,使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在家庭平凡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
最后,家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调查显示,犯罪、吸毒的青少年人群78%是来自分裂家庭和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是一个品德上有缺陷的人,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重新塑造自己的心灵。反之,在一个相对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思想先进、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逐渐由好变坏。
二、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强调家长的自我教育,只有家长注重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创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
(一)强调家长的自我教育
家长在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家长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家庭环境创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家长要意识到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针对子女,其自身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家长只有在注重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创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
(二)创设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是指家庭内部影响家庭成员心理行为的一切环境因素。创设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创设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家庭作风。
首先,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基础。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混乱冲突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wehsier — sIralIon的研究发现,矛盾冲突的家庭的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和睦家庭。经常性冲突的父母,其子女多易情绪混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父母亲自营造的直接包围孩子的家庭人际关系,要能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安全和幸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关键。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决定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需要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当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开复博士认为人际交往中要具有“同理心”,即具有能够体会他人的情趣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同情心”是一个概念。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能力。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体会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去控制对方。“罗森塔尔期望效应”也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下,子女才能更好地将父母的爱和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实事求是的家庭作风是准则。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古语有云:“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女对做人道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造就一个人之前,自己应成为一个模范。子女对做人的道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是先从家长身上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首先要践行实事求是。比如说家长要承认自己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子女,调整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和子女的实际情况接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才会将实事求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创建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庭生活中子女接触到的人、事、物等,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子女的品德和素质。教育学者常用“泡菜效应”来诠释不同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菜经过腌制,味道会成为泡菜水那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不同的家庭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的美可以使人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从而消除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情感障碍,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心理上的亲和倾向,对客观事物产生接纳、喜爱并依赖的情感。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美感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中,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自信、勇敢的个性品质,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以及形成孩子对家庭的热爱和依恋感,进而形成美好的思想品德。
建设适宜的家庭物质环境,首先需要父母建立良好的物质环境教育理念,同孩子一起构建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健康有益的生存环境。其次建设家庭物质环境,强调这种物质性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认知、情感、思维能够产生多少效应。最后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以提高子女思想品德水平、将高尚品德内化为道德准则和道德责任感的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为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良好互动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不仅要注重家长的自我教育,还要重视家庭心理环境建设和家庭物质环境建设,不仅要发挥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孩子对家庭环境的需求和反馈情况,及时优化家庭环境,主动积极地营造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实现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5)
[2]王廷卓.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与管理[J].教育探索,2007(02)
[3]王国玲.优化家庭心理环境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1997(1)
作者简介:
万承业,广东财经大学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