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W”模式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变化
2013-04-29贺立凯
贺立凯
摘 要: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解决了许多问题。因此,学术界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予以了高度重视。本文拟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入手,结合当前国内的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研究探讨网络舆论监督所引起的传统舆论监督各要素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五W”模式;无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23-02
舆论,在我国古代又称为“舆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1]。网络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
何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学者提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2]。另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個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3]。还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监督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和各种网络形式了解国家社会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4]。
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厘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对“网络舆论监督”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都含有几个基本要素。即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监督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等公共事务,监督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络,受众从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发布参与者,而众多学者也一致认为,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带动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这正构成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下面,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具体展现网络舆论监督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一、舆论监督主体的平民化
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由于其较低的门槛限制以及较大的自由度,甫一出现便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热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见图1[5]:另据《人民日报》“社会观察”版与人民网的联合调查,在所有参与调查者中,有87.9%的网友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的人在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选择网络曝光。有50.6%的网友认为网络监督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6]。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而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少数的掌握司法、媒体等资源的精英阶层转变为人数众多、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和多元的普通百姓。开放的网络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打破了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曾经沸沸扬扬的黑龙江方正县为开拓团立碑的事件,正是因为经微博披露后网民形成的一边倒的网络舆论给当事方造成的巨大压力,最终才被迫将其拆除。此外,近几年不断活跃在各个热点事件中的“网友调查团”,也悉数由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构成,这体现了舆论监督的主体出现的显著变化。
二、舆论监督对象的针对性
如果说舆论监督主体的变化是质的改变的话,那么网络舆论监督带来的监督对象的变化更多的表现在形式上。这种形式的变化主要是指从之前的针对“有关部门”舆论监督的泛泛而谈,转变为由某个人或者某群体而引起、进而针对特定部门或制度的舆论监督。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当时,原籍湖北黄冈的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押,拘禁期间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身亡,后虽经官方声称为收容所员工犯罪的个案,但是经广大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追问,引发了中国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中国政府之后颁发新法规将此制度废除。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名叫“郭美美Baby”的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举动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虽然随后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但是已经引起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以及整个慈善行业运作模式的强烈质疑,最终迫使其撤销商红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甬温线事故、陕西省安监局杨达才“微笑表叔”事件等等,这些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都是由于某个人或某些人引发,在网上曝光后迅速发酵的,网友强烈的舆论监督指向其背后的相关政府部门,暴露出不为人知的内部问题,并迫使其改革,是舆论监督对象在网络时代发生的新的变化。
三、舆论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传播途径和方式是网络舆论传播相对于传统的舆论传播最大的变化,其舆论监督的途径无疑都是借用了在中国迅猛发展、至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9398块/32,域名总数为775万个,中国网站数量为230万,国网页数量达到866亿个。[7]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无众传播”的概念。无众传播是一种传受双方互动性强、以使用者自我为中心、淡化传受者观念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的不同特点见表1[4]:
表1 三种不同概念的传播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舆论监督的受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众传播从传统“点对多”单线的传受方式转变为“点对点”、“多对点”的互动交叉的网格状,其受众处于中心地位而非之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博客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是这一变化的最直观的体现。以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舆论监督意见的反馈和表达既没有形式的可行,又不被重视。而现在,受众已经逐渐上升为整个信息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信息接受者不但拥有多种信息接收的选择权,而且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活动,而是尝试使用媒体发布自己掌握的内容,因而成为舆论监督活动的“传者”。
四、舆论监督效果的显著性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传统舆论监督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效果令传统媒体监督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上文提到的孙志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起到了传统舆论监督形式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有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媒介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8]。同时,不少学者也高度评价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增强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等。
但是,网络的运用对于舆论监督是双刃剑。由于监督者身份的隐匿性、速度迅捷性等特点,其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深入探讨。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导致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较为突出,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现象。网络舆论监督还可能通过各种争辩说理之外的行为如“人肉搜索”、曝光隐私等其他非正常的方式对监督对象进行报复或打压,让所谓的“被监督人”失去反击之力[9],从而造成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的侵犯,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舆论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少数掌握话语权力的知识精英转变为社会阶层更为广泛的网民,打破了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话语垄断。监督的客体在形式上更为灵活,由之前的泛泛而谈转变为针对性更强的社会制度或者机构。依托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网络舆论监督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出现了“无众传播”的新趋势。同时,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传统舆论监督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监督效果令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当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变化不断促使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的社会舆论格局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晓阳,李昕燃.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以“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为例[J].新闻知识,2009(9).
[3] 曹维康.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光荣与梦想、问题与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9(3).
[4] 李伟征.网络的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2009(9).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R].2012.
[6] 網络舆论监督倍受关注[N].人民日报,2009-02-03.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R].2012.
[8] 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J].新闻界,2009(3).
[10] 牟雯琪.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青年记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