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
2013-04-29樊向飞
樊向飞
【摘 要】古代文学课程并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古代文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把握好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古代文学在现实中的实用价值,这才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价值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全世界文化遗传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几千年历史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现实的影响性和变异性,它时刻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为我们去开创新文化创造了无限的便利,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们社会实践的推动和哲学家的概括提炼,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聚合,所以就构成了中华名族的文化传统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有一些思想和传统习性,在生活习惯中,成为了别人的崇敬对象,之所以成为了生活行动的最高指挥者。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中国的古典文学对于现在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古典文学的寓意深刻,难以理解,多数教师都深有体会。如何重新审视、重视古典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价值、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要面临的事实。
1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到轻视,最大的表现就是课时大幅压缩,课程不断被边缘化。前些年一些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最多可以安排到三年六个学期,而现在多数院校古代文学只安排两年四个学期,甚至还有的是三个学期。而且很多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认为古代文学不过是离现实生活较远的“死文字”,学习古代文学不如去学计算机和外语。这些现象给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师带来相当大的挑战与困境。针对这种现象,不少教师或相关学者开始大声呼吁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从学科定位到教学理念,再到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不少建议。
古代的“文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文学”一词,在先秦时期泛指古代文献,为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曰:“文学:子游、子夏。”汉代的“文学”一词,也基本沿用这一意义,指的是儒学及其他学术文化。如《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十一月诏曰:“选豪俊,讲文学。”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则用“文章”、“文辞”等术语,如《汉书·公孙卜式儿宽传赞》日:“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关于“文”,先秦以来的认识就具有“大文学”的特征,如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佚文篇》中提出“五文”:“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曹丕《典论·论文》,把当时的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体;陆机《文赋》将文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体。到了南朝刘宋时代,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据《南史·宋文帝本纪》:“元嘉十五年,立儒学馆于北郊,命雷次宗居之。十六年,上好儒雅,又命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著作左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就业者。”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学馆。但是,我们从《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来看,许多是实用性文体,文学仍处于泛文学、泛文化时期。就从“文”的理解来看,刘勰以经书为“文”的源头与典范,将子书、史书与其他文类并列。
2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文学的经典之处。经典的文学作品布局上严谨,气韵生动,语言生动形象,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祖国语文教材的精华所在,每一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值得深深学习的;每一篇选读的范文,都是值得借鉴的。学生多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让自身的语文功底更加扎实,对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古典诗句语言凝练准确,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还充满逻辑性。对于锻炼和增进学生的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准确与凝练的思维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杨振宇,我们都不陌生,他是一名具有深厚考古功底的科学家,他也曾深有感触的谈到文章作品对自己全面发展的影响和滋养是多么重要的,这就是一个很有利的证明,所以教师要利用古典文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古典诗句中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景观,记录了中华名族悠扬的历史,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透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诵读古代经典美文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文明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获得更多有利、长久、全方位的发展。
3古代文学教学价值判断
八九十年代各高校普遍使用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此书仍注意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品突出人民性、阶级性。而在世纪之交出版并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的袁行霈等人编写的文学史,其编写背景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时,因此该书的编写自觉不自觉地配合了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比如袁本文学史对古代小说、戏曲以及晚明文学思潮中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崇尚经商等文学、文献史料介绍了很多,不仅在史料的选取上彰显了价值倾向,而且还直接进行价值引导。如此书第四卷第10至11页,先是介绍了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袁宏道公开宣扬人间的真乐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男女交舄”,“妓妾数人,游闲数人”等等。如果说这些史料还并不能说明作者的价值选择的话,那么袁本对明代王学左派影响下的新文学思潮所下的断语则是彰显了编者鲜明的价值好恶,评论说:“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批新思潮的弄潮儿所持的思想武器心学与禅宗,本身就是封建文化圈中的伦理说教和宗教麻醉。他们有时敏锐地亮出了闪光的思想,但有时又回归到正统的儒家伦理教条和佛家的虚无主义。更何况当时整个封建势力还相当顽强”从对戏曲、小说的内容评价来看,批判封建礼教戕害人性、鼓吹人欲的合理性以及倡导个性解放成为袁本的文学价值取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忠山.文学作品结构空白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201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