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
2013-04-29戚杰强
戚杰强
摘 要: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大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客体;榜样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6-0073-03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否应该被称为一种信仰?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应该被称为信仰,因为信仰带有宗教信仰的痕迹,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信念”来代替。[1]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而且可以被称为信仰,因为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还包括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而且还具有价值,带有终极关怀意义。它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符合信仰的条件。[2]这两种观点中,后一种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共产党员、普通大众都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吗?抑或只有共产党员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内容都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吗?抑或只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员才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3]也有学者认为不仅共产党员,所有普通大众也应该信仰马克思主义。[4]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也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5]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是共产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通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信仰”;[6]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有多个,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括共产主义。[7]第一种观点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第二种观点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种观点则综合了前两种观点。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究竟是什么?它和主体有什么关系?本文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二、信仰的主体和客体
信仰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定义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宗教信仰。”《辞海》对“信仰”的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这两个定义分别指出了信仰的主体是人,信仰的对象(客体)可以是人、思想或宗教。但它们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信仰的表征,而没有解释出信仰的本质。信仰在不同学科上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上,信仰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相信态度;社会学上,信仰是人对社会力量的崇拜;哲学上,信仰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同意识或情感。在本文,我们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信仰。那么,信仰实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属于精神范畴。这种自我意识是自觉的、自为的,而不仅仅是自在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在于人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在他之外有着别的事物与他对立着。此时就产生了主体和客体(自己是主体,自己之外的事物是客体)。可见,主体和客体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结果。人在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之前,他和客观世界是连在一起的,无所谓主体和客体。只有人意识到自我独立性以后,主体和客体才发生分离。
主体和客体分离以后,信仰才能产生。因为信仰就是主体对客体信奉的情感或意识。那么,主体和客体分离以后,信仰如何产生呢?从历史上看,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以后,他就开始处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界的对立当中。自我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自我时常受到动物、自然灾害的侵袭,自我力量显得非常弱小,他不得不崇拜强大的力量,也渴望自身拥有强大的力量。自我渴望自身力量的强大势必导致对其他具有强大力量的事物的崇拜(如对闪电、雷、火、虎的惧怕与崇拜),这样也就产生了信仰。所以,信仰来源于主体自身力量的弱小。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崇拜——客体主体化。在这里,主体和客体又统一在了一起。信仰产生的过程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合)——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分)——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合)。我们要注意,前面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是没有主客之分的,他们还是未分离的原初状态;后面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是有主客之分的,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发展,是对前者的超越。因此,信仰就是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又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和客观世界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过程。信仰是人自我意识中的意识。信仰的主体是自我意识(人),信仰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人和物)。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信仰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信奉,并以之作为行动指南的一种意识或情感。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也只能是人(自我意识)。当然,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除了人之外,还有社会。但是,社会无非就是人自我意识的集合。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坚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就是个人——是不是每个人都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是立足工人阶级利益的,是为工人阶级谋取福利的,工人阶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建立和巩固,逐步消灭了阶级差别,而存在的仅是阶层差别。因此,我国普通大众(包括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人员)都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都有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都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都可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
但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应是普通大众,而应是共产党员。他们的依据在于: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政治信仰,不可能要求所有普通大众都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只需要共产党员信仰它就可以了。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又属于社会信仰,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追求,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信仰,不必要求普通大众信仰。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具备普通大众信仰的条件,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过于抽象,难以满足普通大众的精神归属、道德伦理、情感安慰、人生追求等情感和心理需求。笔者认为,以上三个依据是不充分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确实带有政治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大众立场上,要求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目的正是要为普通大众谋利益,而不是为权贵谋福利,它理应受到普通大众的拥护、追求和信仰,而不仅仅是只受到共产党员的信仰。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也的确属于社会信仰,是崇高的和伟大的信仰,但是崇高和伟大的信仰不应只为精英阶层享用,而应该大众化。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所谓根本就是指科学和真理。”[8]由此可见,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也理应让群众掌握、理应大众化。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具备普通大众信仰的条件?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思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而且还具有人生终极关怀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它的理论、方法、价值对个人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安慰、道德伦理、人生追求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指导和教育功能,只是这种功能能否被个人体会到,还需要个人将马克思主义认知和实践相结合。因此,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具备普通大众信仰的条件,而是个人实践能否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功能。不可否认,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普通大众还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因而也没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改变的是普通大众的实践条件,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503“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9]192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党员、普通大众都应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共产党员、普通大众都应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每个普通大众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共同的目标,才能形成共同的行动,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是正确的。中华民族能够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中国,依靠的就是广大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够极大提高,依靠的也是广大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个人的自由、安全、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
如前所述,信仰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人和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只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内容才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信仰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内容、目标、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创立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时期,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经济无序、政治暴动、社会失范状态,马克思恩格斯以德国的思想、英国的经济、法国的政治为背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学说,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经济现象,探索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不可调和的规律,总结了工人运动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到来、社会主义必将胜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结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领导俄国率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因在于:他带领一个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继承列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因在于,中国和俄国一样,也是落后的国家,同样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带领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是俄国式的从城市包围农村,而是中国式的从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逝世之后,中国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为此,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同样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开拓进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繁荣,给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给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从创立、到实践、到发展,经历了数代人的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情、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相结合的特点,尤其在中国,它得到了更好的实践和发展,融合了中国国情、中华民族、中国时代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它理应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对象。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应是科学社会主义。这里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相反,科学社会主义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因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更具体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三方面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五、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即共产党员、普通大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过程。怎样才能将共产党员、普通大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目前,我国总体上做到了国家、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而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仍有待努力。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失落”问题不仅在普通大众中严重存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0]要使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化于共产党员和普通大众的心灵之中,通常有如下几种路径:一是思想教育路径,即让共产党员、普通大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二是榜样教育路径,即通过榜样来感染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三是理论创新路径,即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体,以更好满足共产党员、普通大众的精神需要,以此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四是物质利益路径,即极大地创造社会财富,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成果,以获得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笔者认为,以上四种路径都有可能帮助共产党员、普通大众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但目前最关键的应是榜样教育路径。原因在于:首先,思想教育路径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严抓落实的路径,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也形成了相应的模式,应该说思想教育路径是有效的、成功的,我们需要完善的只是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其次,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坚持了理论创新路径,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适应了国情、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再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为广大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最后,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之所以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时的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愿意为国为民牺牲一切。这种榜样的力量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导了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国为民牺牲一切。可见,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历史上,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发展,同样受到基督教徒更乐于帮助别人、关爱亲人的良好榜样影响;当时许许多多的人正因为看到基督教徒的良好表现才纷纷改信基督教。[11]然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对老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形象,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严重危机。[12]中纪委监察部的公告显示,在201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06822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866957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171436件,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134464人,给予政纪处分38487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8.3亿元。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69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961人。
(下转第86页)(上接第75页)与2011年相比,2012年纪检监察机关初步核实违纪线索件数增长10.6%,立案件数增长12.5%,处分人数增长12.5%,移送司法机关人数增长38.4%。[13]这表明权力腐败问题相当突出,对其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如果我们不着力解决权力腐败问题,不努力塑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形象,势必影响广大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落。解决权力腐败问题,关键在于加强权力的监督。加强权力的监督不仅要发挥党、国家、社会的力量,而且要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发挥公民的权力监督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反腐都坚持从上到下的方式,基本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动,而缺乏自下而上的民众力量推动,这就不能消除腐败的土壤。因此,解决权力腐败问题,需要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形成民众自觉抵制腐败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权力腐败现象的生产和再生产,也才能更好地督促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普通大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龚育之.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是科学信念的基础[N].光
明日报,2000-10-26;徐麟.“无神论”与“信仰”[J].科学
与无神论,2009,(4).
[2]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
(2);秦维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J].晋
阳学刊,2007,(5).
[3]卢建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
本要求[J].学术论坛,2006,(3).
[4]练庆伟.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
角[J].理论导刊,2012,(5);徐俊,刘魁.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5]彭东海,韦日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几个问题
[J].桂海论丛,2010,(3).
[6]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
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7]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
2004,(6);薄明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J].
广西社会科学,2011,(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11]罗德尼·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
史的再思[M].黄剑波,高民贵,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263.
[12]王一木.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困境与时代坚守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13]中国新闻网.中纪委监察部通报2012年查办案件情况
[EB/OL].(2013-01-09).http://www.chinanews.com/
fz/2013/01-09/4473063.shtml.
[责任编辑:宇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