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
2013-04-29葛伟伟
葛伟伟
【摘 要】讨论教学法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都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讨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讨论小组的划分、明确讨论主题、时间分配三方面入手,探讨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高中;化学;应用策略
高中化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都普遍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高中教学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针对这种状况,讨论式教学法彰显出了很大优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虽然注重学生的讨论合作,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1 讨论小组的划分
在讨论式教学中,需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在实际分组时,应该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的人数应该尽量控制在5~6人,同时要重视性别协调、层次搭配、性格互补。
例如,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做到分组合理,首先保证每组中都有学习成绩较好、一般、偏差的学生,确保每组中都有性格外向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且保证各类学生都均匀分布。其次,笔者尽量保持每组中男同学和女同学数量匀称,将每一小组的人数都控制在5~6人。此外,笔者在各组中分别选出一名成绩、纪律较好的学生,将其任命为组长,让各个组长帮助笔者维持课堂纪律。同时,笔者在各组中分别选出一名成绩偏差的学生,将其任命为核心发言人,在组内讨论出结果之后,由核心发言人来阐述本组观点。
2 明确讨论主题
在划分小组之后,教师要明确讨论主题,这时讨论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确定的主题要具有方向性、目的性、争论性、未知性,并且在确定讨论主题时,教师要预先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事先设计出应对方法。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时,首先分析教学重点,即“化学平衡”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之后笔者为学生创设情景,在1升的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化学反应:
2SO2+O22SO3
然后笔者提出讨论主题,第一:SO2和O2能否全部有剩余?SO2、O2、SO3能否同时存在于容器中?第二:经过长时间的反应之后,SO2、O2、SO3的量是否保持不变?问题提出后,各组学生全部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各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最后笔者做出总结,SO2和O2可以同时存在剩余,SO2、O2、SO3可以同时存在于容器中,经过长时间的反应之后,SO2、O2、SO3的量保持不变,通过第一个问题,笔者成功引出了“可逆反应”的特征,即“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100%转化为生成物”,通过第二个问题,笔者引出了“化学平衡”的特点,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成份的含量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保持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保持不变”。
3 时间分配
每一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45分钟里,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如果时间分配不合理,会浪费课时,并且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讨论式教学时,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分配教学时间。
例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引出主题,上课后立即带领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然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引出主题。其次,笔者通常将学生们的讨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前10分钟组内讨论,后10分钟组间交流探讨。最后笔者会用15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学生总结知识点,剩下的5分钟笔者将其作为备用时间,用于处理各个环节遇到的突发问题。
4总结
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高中教学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且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教学法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在划分小组时,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人数应控制在5~6人,并且要保证性别协调、层次搭配、性格互补,讨论主题要具有方向性、目的性、争论性、未知性,此外教师要科学的分配教学时间,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策略,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让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勇森.高中化学“活动与探究”中所涉实验的相关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76-176
[2] 顾建鸣.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模式的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77-77
[3] 杨承印,罗伟,方刘赟,王军,巨叶,李敏.新课标高中化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浅析——以陕西部分学校为例[J].考试周刊,2013(26):149-151
[4] 姜俞燕.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0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