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奋进中飞扬
2013-04-29黄慧诚
黄慧诚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年轻科研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地工作,在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中,践行承诺、实现价值、创造辉煌。
2012年11月5日,北京某会议中心,一场紧张而激烈的项目竞标正在进行。
“中标者,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当主持人宣布最终结果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成立不到五年的科研机构,竟能从包括多个“国家队”的竞争选手中脱颖而出。
“思路可行、方法可行、措施可行!”当现场评委给出一致好评时,同行们对这匹“黑马”不得不刮目相看!
此时此刻,对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参加竞标,原本未抱太多希望的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永波来说,心中喜悦无以言表。
“这个结果,是对我们这个项目的肯定,更是对我们院五年发展的肯定!”
学术上的认可和“名份”,在科研人员心里有着非同寻常的位置。对于年青的科研者来说,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大!
团队作战显优势
“我们这个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良好的工作氛围。”
当问及部门发展秘决时,张永波把良好的工作氛围看得如此之重。
偶尔下下棋,定期打打球……繁忙的工作之中,同事们对这样的“忙里偷闲”也格外乐意。
团队作战、团结作战——成为部门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部门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氛围中,作为全省“十二五”环保工作总纲领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瓜熟蒂落。
为编制好该规划,从2009年9月起,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就组织了十个课题小组,从解决当时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开展专题研究。
“这个小会议室,见证了这个规划的产生。”环科院的工作人员说,一年多的时间里,按照“一周一小会、一月一大会”的不成文规矩,各课题小组定期会晤,大家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许多工作灵感,就是在这样的轻松交流中产生,规划也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修改完善。2011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实施,这也是广东省直部门第一个实施的“十二五”工作规划。
五年来,研究中心参与或独立完成了《珠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粤北山区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粤西地区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等20多项环保战略与环境规划研究,为广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在一份份环境规划编制、一个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中心从当初的几人增至目前的十九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95%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包括水、大气、生态、重金属、环境经济、环境法、地理信息科学等各类环境保护相关专业。
面对未来发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叶向东,更是将团队战略与人才战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说:“人才是研究中心也是研究院最宝贵的财富。如同一台机器的各个零部件,我们要继续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展其所长,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倍努力缩差距
年仅“五岁”的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同行中略显年轻,而年轻的单位里也到处是年轻的面孔。以研究中心为例,部门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1岁。
“也许年轻人少些经验,但是年轻人对每一项工作都充满激情,更有使不完的精力,这又是我们的优势!”
年轻的科研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地工作,在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中,践行承诺,实现价值。
2009年的广东省重点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调查项目对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程浩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是他于2009年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之后,来到单位接下的第一项工作。
然而,这个项目并不轻松。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新等困难与挑战,廖程浩和他的队友们,硬是拼了命豁出去。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实地感受现场环境,团队兵分三路,日日起早贪黑,短短一周内,将全省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主要水库、湖泊跑了个遍。
野外实地调研,除了辛苦之外有时甚至还伴随着危险。2009年8月5日,调研组赴云浮市新兴县大江镇合河水库调研。为赶时间,车队冒雨前行,不料途中遭遇山体滑坡,车队中一辆车突然被山体倾泻的泥土卡住,随后更被泥石流冲入北峰山水库中。所幸车内人员及时跑出,但车子已完全报废。
而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在科研工作中也是常有的事。有时是为了赶课题加班不能入睡,有时是因为工作兴奋了难以入睡。今年3月31日上午,原定中午出差的余香英突然晕倒在家里。经医院检查,原来是连续多日的加班所致。但到了中午约定时候,要强的她仍坚持与团队又一同出发。
协调有关方面,获取相关资料,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又一个难题。面对苦难,这些曾经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们,在实践中越挫越勇,并以年轻人特有的方式,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
2011年,研究中心承担了船舶污染防治对策研究项目。作为一项全新课题,需要在省内开展在用船舶废气排放的监测工作。由于这个项目是首次开展且涉及管理部门多、加上船舶公司和船东的船期安排时常变动等原因,要联系上一艘船舶开展实际的测试工作非常不易,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但项目组仍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日带着一整卡车的仪器设备忙碌在广州市的多个港口码头。
一次,在经过半天的辛劳,测试团队将一整套仪器设备搬上测试样船并安装调试好后,原本计划在天黑之前完成的测试工作由于船舶需要在码头停靠卸货而无法开展,队员们在船上忍饥挨饿熬到晚上10点,才得知要等到第二天才可继续测试。晚上12点回到住处后,第二天凌晨四点船主打来电话,测试团队又即刻上路,在天亮之前赶到码头预热好仪器,最终在第二天中午完成了这次测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全体人员辛勤努力下,研究中心业务领域日益拓展,并得到各界好评。除广东省环保厅委托的相关工作外,近年来研究中心还负责了国家环保部、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地市环保部门以及其他机构委托开展的其他战略规划和研究项目,主要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广东省城镇及农村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1-2015年)》、《潮州市环境保护规划(修编)》、《云浮新区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3-2030)》等。
勇攀高峰求发展
“完成工作是目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才是内在的动力。”
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年轻科研者的心声。立足高起点,打造高水平,也成为研究中心不懈的追求。
2010年2月,经广东省政府同意,由广东省环保厅等六部门印发实施的《广东省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是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功打响的“头一炮”,也是国内首个实施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不叫工作方案叫做行动计划,也是与国际接轨。”计划主要负责人之一张永波说,“我们参考了美国、欧洲的做法,使整个防治工作更有延续性、计划性。而且,在规划中,我们首次运用了污染源普查的成果,使防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10年10月,亚运会召开前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广东省印刷、制鞋、家具、汽车制造等4个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标准横空出世。在国内无任何经验可循的形势下,研究中心立足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实际,通过大量的调查、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制定了国内首批VOCs行业排放控制标准,为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开展工业VOCs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正是因为在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和较强的行业组织管理能力,2012年5月,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广东省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正式落户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全面负责广东全省环境管理标准化的技术归口工作。2012年底,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公开竞聘,获得国家《印刷包装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项目。这标志着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在VOCs排放标准制定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11年7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功竞得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首个开放基金课题——污染减排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研究。面对一系列既新又深的环境“热门”话题,科学研究中心从不缺位,积极参与。当时刚毕业两年、年仅28岁的课题负责人王明旭,带领队员,收集了大量研究数据,运用环境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定量分析和研究了污染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评估了污染减排对珠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贡献度,并对珠三角地区“十二五”污染减排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今年研究中心又积极筹备组建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心和大气重点实验室,着力推进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推动环保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傍“大款”,借外力,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开展业务合作,是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另一条有效途径。为把《漠阳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2-2020年)》做成国内针对现状水质较好的流域的水环境保护规划的典范,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联手编制。5月3日,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准备加强大气环境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