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热”现象背后折射的中国钢琴大众教育博弈之困
2013-04-29刘奕
摘要:随着国民对素质化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以钢琴教育等为代表艺术教育课程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重视。一方面,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为钢琴教育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明日艺术之星的横空出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短视投资行为大大影响了青少年对于钢琴演奏学习本身的兴趣与感知,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艺术创新的热情。如何有效的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成为钢琴教育从业者研究的时代新命题。
关键词:学琴热 中国钢琴大众教育 博弈 困境
1.中国钢琴大众教育的普及发展之路
中国钢琴的发展起源于上流阶层,自元代古钢琴由欧洲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钢琴的教学活动仅限于皇室家族,直至清末期,受到教会学校传教士们教学活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中国有关钢琴的教育教学活动才开始在民间社会流行开来。特别是在张之洞等人设立了《》规章,大力推行中国社会广立新式学堂之后,中国的钢琴教育才开始真正的实现全民大众教育模式。
早期的中国钢琴教育偏向西式教育模型。由于中国的现代钢琴教育起源于传教士们的教学活动,所以,中国的钢琴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都是基本移植于西方业已成熟的教学模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前苏联钢琴教育专家援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建设,建立了“现场表演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全新苏联钢琴教育体系模型,改良了中国传统的钢琴教育方法,明晰了钢琴教育目的,有利的提升了中国钢琴教育的质量。
及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时期,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受到阻滞。由于受到政治活动的波及影响,中国钢琴大众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大量的老师被“下放”再教育,大量的学生离开课堂进入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有的外籍曲目的练习都被禁止,学校正常招生秩序被强令更改,生源质量迅速下降,社会当中正常的国际钢琴教育教学交流被迫中断,这个时期,中国钢琴的大众教育工作可以雾霾重重。
这种被动窝火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改善。春风拂面,宽松的政策环境真正的激发了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内在潜力,先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恢复专业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接着,国际间的钢琴教育教学交流重新开启,大量的赛事也由国际舞台渐渐延伸到了中国内陆地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钢琴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业余钢琴考级制度也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这个时期,中国钢琴的大众教育工作春天可谓是真正来临。
2.国内目前钢琴教育的乱象分析
正如智者所言,事物运行总归是存在两面的可能。当前社会大众钢琴教育的蓬勃开展、欣欣向荣的背后,暗藏的是一些不为人知的乱象横生。
乱象之一:耳光比掌声更响亮。与国外钢琴教育不同的是,中国的钢琴教育投入精力更多的群体不是来自于练习者本身,反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成员。对于琴童(练习钢琴的儿童)而言,国外的琴童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的流派和方法,因人而异,个体特色鲜明;反观国内教育,则程式化严重,教学方式单板、单一,枯燥无味。最常见的练习景象是在琴童面前,一把戒尺,一张板凳和一张怒气冲冲的脸。学生们对于钢琴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本该单纯的钢琴学习背负了太多不属于音乐本身的对于功名的渴望。曾经囊括了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大赛四项冠军的13岁女孩胡丁琦在获奖致辞中激烈的表示:得奖应该归功于父亲的400记耳光。一时之间,台上台下,一片哗然。中国钢琴大众教育的轨道偏离可见一斑。
乱象之二:一项捞金大工程。中国的钢琴教育开始之初,是为了陶冶性情,提炼品格的需要,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亦依然如此。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中经济化浪潮变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钢琴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偏离了初衷,某些时候甚至是渐行渐远。特别是在“朗朗”现象(朗朗在成名之后每年演出超过150场,每场平均演出费7万欧元,商业演出的出场费更是高达20多万欧元。而他代言的奥迪、索尼、万宝龙、招商银行等十几个品牌,据称每个广告的代言费至少500万元人民币,年轻的他,早已成功跻身中国音乐家首富【1】)的骚动之下,家长们对于钢琴教育过度狂热,使得正常的钢琴教育事业变成了钢琴教育产业。接踵而至的,便是钢琴教育这个艺术启蒙的美好事业变成了各方利益角逐的竞技场。学生家长、培训机构、授课教师三者夹杂在一起,演变成了“周瑜打黄盖”式的密集型产业链条,一项捞金的大工程暗暗铺陈开来。其中牺牲的便是学琴者潜在的一丁点的钢琴学习兴趣。钢琴教育变成了以考级为主题的应试教育,艺术熏陶成为空谈。
3.“学琴热”等现象背后的中国钢琴教育发展忧思
“学琴热”这一词汇的提出,还是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人们对于审美情趣的提高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和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曾一度出现了“学琴热”的社会文化现象。【2】这股潮流来势急促,很多家长迷失在其中,往往只看到了少数银幕上风光的人物便片面的妄下决定,不考虑孩子是否具备学琴条件和学琴兴趣,武断的强迫孩子学习钢琴,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这与钢琴教育的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开发心智、修炼品格的目的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学琴热”的泛滥,大量的资本投资期间,引发一轮围绕钢琴教育产生的经济利益浪潮,部分院校为了追逐當中潜在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充钢琴专业的招生名额,结果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钢琴行业学习人数的过剩和钢琴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使钢琴艺术从业人才大量过剩,供大于求,直至影响正常的钢琴专业毕业生就业。
第三,“学琴热”的出现,催生了业余钢琴考级制度的产生。该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规范中国钢琴业余教育行业,肯定教学成果,提升教学水平,丰富中国钢琴大众教育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多重功利因素的影响,业余钢琴考级制度反而变成了中国青少年琴童练习钢琴的牢笼之困,极大的制约了业余钢琴大众普及教育的发展。随着其他越来越多的非音乐因素出现在业余钢琴考级过程之中,业余钢琴教育变得越来越像应试教育,呆板乏味,枯燥无趣。甚至更为严重者,过度严苛、舍本逐末的的教育模式过早扼杀了中国青少年对于钢琴演奏这一音乐过程本身的热爱,使得音乐——这个本该快乐的词汇萌生了许多痛苦、晦暗、难以回首的不堪色彩。
4.解决中国钢琴大众教育博弈之困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更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这句话既是音乐教育的真谛,更是钢琴教育的核心所在。钢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大家,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的开展,让孩子学习到钢琴弹奏的美妙和音乐自身蕴含的强大张力,并透过对曲目的演绎,尝试了解音乐的本真之美和作曲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从而最终感悟人生,热爱生命,推崇世间一切有关真、善、美的生活态度,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
所以针对目前中国钢琴大众教育存在的博弈之困,我们必须坚定决心,努力加以解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尽量在教授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通过艺术象征教学的方法(钢琴教学中的艺术象征教学,就是将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运用到钢琴教学中,使孩子对很抽象的音乐有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3】),在钢琴演示教学融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具体来说,即是在传授学生基本的指法、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的基础之上,还要注意感悟演奏者内心的情绪波动和身体的节奏韵律美感,然后尝试将身心感知融入作品演绎当中,找出音乐当中的节奏之美。
二是利用积极环境教学法(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环境,启发孩子感知真、善、美,不断真正从内心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音乐,才能促進孩子不断进步。),使钢琴教育真正能够为孩子的健康人格塑造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做出努力。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5】而作为一种良好实践活动的钢琴教育,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自信、专注、热情的良好性格品质,并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渐丰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使其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通过对高难度作品的练习,更是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正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所说:音乐有愉悦身心的功能,音乐教学能够调整儿童的情绪,音乐和认知发展水平。
结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当前中国钢琴大众教育的博弈之困形成也非一日能够彻底解决。但,不以力小而不为,只要钢琴教育从业者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终有一天,该问题将彻底留在历史遗迹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国钢琴教育之乱象.http://www.de99.cn/news/2/7540_2.html
[2]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中国音乐(季刊),2010,(02).
[3]刘佳.关于当前中国钢琴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4).
作者简介:
刘奕(1973.6—),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理论及流行音乐演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