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化
2013-04-29刘华
刘华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及怎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化;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2-02
一、概述
探讨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问题首先要认识社会化的理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社会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是这一人生阶段最主要的社会化途径。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认识、把握、选择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把自身塑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社会本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旧的社会规范和建设新的社会规范,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单一,大学生社会化出现了价值观念异化、社会化不足、过度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被动盲目等偏差,所以,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化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来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从而使其按照当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时代潮流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总体看,我国社会原来相对单一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被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取代。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渗透,冲击着大学生早期社会化中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无论是在宏观素质教育方面还是在微观个体塑造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指引了方向,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4]。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了解国情、认识所处的社会是必要的。林绍雄等人对广州大学城学生的调查分析显示,问卷考察大学生“我国的根本制度”的认知情况,虽然有超过一半(52.33%)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作为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常识性知识,这个知晓率远远不够,而且还有45.9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制度,与我国的根本制度相混淆。这个调查虽然是区域性调查,但具有普遍意义,总的说来,大学生对一些基本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对基本国情缺乏了解,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一门高校政治理论必修课,它的内容涵盖了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方针政策,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成为社会建设者做理论准备。但是高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而调查的结果又不尽如人意,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本文后面有进一步的探讨。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陈洁君对泉州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9%的学生受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进而迷信和崇拜西方文化;有64%的学生由于受网络垃圾信息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上流传的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冲击,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我们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奋斗和贡献分不开。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又抑或面临怎样的困惑,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部分内容,详细讲解每一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会大大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和进行理性分析。
3.帮助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政治社会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巧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认知上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输政治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训练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等,帮助他们分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本门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教学实践也是帮助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社会要想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必须通过社会化手段培养具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社会成员。大学毕业生要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就必先要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各种社会规范,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换句话说,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是整个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保证,作为社会未来中坚阶层的大学生,其对社会的认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社会化的主渠道,必须把大学生社会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向大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根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不单单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还要具有相对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与这门课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对时事要闻的适时了解。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当代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尤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虚拟社会化导致青年对不同文化价值选择的困惑。陈洁君对大学生社会化受网络文化影响的调查显示,有19%的学生受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进而迷信和崇拜西方文化;有64%的学生由于受网络垃圾信息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和价值观念的迷失[6]。其实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要教会学生去鉴别,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论的讲授固然重要,课堂讨论、热点问题分析、小论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特点,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引导作用。
3.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观念的社会化、能力的社会化和心理的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的弊端,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社会考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和服务社会,从中受到教育,并在社会大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将来投身社会改革和建设做好准备。将课堂教学、教学性实践环节以及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这两个教育环节的比例,从而保证社会实践的有序和高效。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看到、听到、碰到的人和事,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学会看事物的主流[7]。其实引导学生鉴别、分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2]孟季娟,李金宝,姜海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探索.[J].商品与质量.2011,(1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薛荣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社会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0.
[6]陈洁君.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7]张红鑫.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