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知觉理论

2013-04-29黄强

学理论·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黄强

摘 要: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知觉的特征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知觉理论,对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意义。从知觉理论入手,简要分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与利用知觉原理,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知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知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90-0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人,想要对人进行教育,做好对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做到可以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人、了解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知觉具有复杂的特征,它不仅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时,总是会处于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并且我们往往会因为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在认知上出现偏差,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因此,了解知觉原理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与知觉恒常性,明确心理学认知理论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式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对于克服认识上的偏差,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对象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指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知觉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们后天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按知觉过程中某种感官所做的主要作用分为听觉、视觉、动觉、视—听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另外错误的、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知觉叫作错觉,有意的知觉叫作观察。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知觉的内涵与外延。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理解和利用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有四大基本特征,即我们经常说的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一,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直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把握该事物。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能够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比如我们在夏天见到西瓜,不仅从感觉中看到西瓜又大又圆而且是绿果皮红果肉,而且知道西瓜又沙又甜,很解渴,虽然我们没有吃西瓜,但是通过以往的经验,知道西瓜的口感,这就是我们对西瓜的整体知觉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新局面和十八大新提出的城市化社会转型,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非常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有整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从整体把握受教育者的特点。当今社会,每个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情感诉求、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可谓是形形色色,如果逐一去把握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知识,积累各种各样的例子和典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越来越迅速地做出判断,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也要形成一个整体,既能体现我党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又能包括新时代的新问题,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时效性。

第二,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人们对同时作用于自身感觉器官的所有外在刺激物并不都进行反应,而是只针对其中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这样人们才可以把注意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某些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的干扰,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愿意把一些知觉对象优先筛选出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过程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客观方面来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与新异性都会使人们产生知觉的选择。就对象本身特征而言,重要的东西、独特的东西、鲜活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也都会影响知觉进行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要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态度、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的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多举办主题鲜明生动、形式新颖独特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对一些学历水平不高的群众更适合用一些感性教育的方式,而对大学生等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来说更适合用理性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握不同群体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通俗地说,知觉的理解性也就是指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是愿意用知识经验去解释与判断被感知的事物,把它归入到一定的系统当中,从而能更深入地感知它。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上的指导、时间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知觉结果也不同。比如说老中医与年轻中医相比,更注意到一些病理上的细节;成人与儿童相比,成人在看一段文字的时候往往更能看出这段文字的深意,察觉到一些儿童察觉不到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言语指导,讲究语言的艺术,坚持启发式的疏导,多用引导的语言,少用排斥的语言;多用探讨的语言,少用命令的语言;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生硬难懂的语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知识特点。比如在“马加爵事件”中,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马加爵的内心状况与性格特点,及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积极地语言引导他的行为,相信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有目标有方向,对教育对象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用目标去激励教育对象,激发他们积极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思政工作者,在平时的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尽量避免错误知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正确对待,正确引导,不能粗暴地进行批评,不顾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第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变化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会把事物感知成为一个稳定不变的整体。比如说我们在山上看山下的建筑,会发现这些建筑非常渺小,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它们真的渺小,而是因为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我们站得高站得远导致看起来很小,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对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基于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从而更有可能基于客观实际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断的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大家对教育内容有一个长期持久的认识,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经常改变对事物的认识,而是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同时,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知觉的恒常性经常会导致刻板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要避免对人的刻板印象,切不能依靠主观感觉判断人,更不能因为受教育者突然的一些变化而对其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通过长久以来的认识来正确看待教育对象,并且结合环境加深了解之后再做出判断。

三、正确认识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正确认识和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往往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最鲜明、最牢固、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并且总能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首因效应往往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对他人全盘肯定,或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对他人全盘否定。所谓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处于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的刺激不断出现时,印象的形成往往主要取决于最后期的刺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不是对立的,它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分别强调的是最初和最末的印象对人形成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对比较陌生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首因效应往往表现得比较比较明显,而在对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看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积极作用,争取给受教育者留下美好的最初和最末印象。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可以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者与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消极作用,自觉避免它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因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产生的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偏差,既要避免第一印象的不好而造成之后的不合理偏见,也要做到不因为最后的印象差而否定前面的成绩。唯有做到这两点,教育工作者才不会犯全盘肯定或否定的错误,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工作对象。

(二)正确认识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所谓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人或物的认知,往往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正如同大风天气前的月晕会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人们如果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优秀的品质,就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肯定的晕轮笼罩;相反,如果人们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低劣的品质,就会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低劣,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否定的晕轮笼罩。这种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客观对象产生某种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影响着对人们的认知和评价。刻板印象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有时可以通俗地看成是人的思维定式。刻板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知。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也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人们的崇拜心理,后者强调人们的守旧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一方面要正确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积极树立教育典型,挖掘特殊人物的优秀事迹,引导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出色或者差劲而对教育对象进行全盘的肯定或者否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刻板印象这种惯性定式更好地发挥成功典型的“晕轮”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克服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作用,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固有印象去判断和评价教育对象,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利用知觉理论,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为今后更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局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视野和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更好地处理问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邱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