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
2013-04-29李佳阳
李佳阳
【摘要】 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将公开课上得精彩绝伦,令人称奇,大呼过瘾。突然,一名学生问了一个很令教师尴尬的问题,使其陷入到两难境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种状况,那么当这些状况发生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又应该持有何种态度呢?
【关键词】突发状况;课堂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经常会出现“突发状况”的地方,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急中生智,允许课堂成为出错的地方并将错误视作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课堂出错时,教师应有所反思。
一、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
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犯错、出错是不可避免的。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每位教师都应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要极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精力高度集中、学习自觉性也会油然而生,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效果极佳。否则,学生学习兴趣一旦丧失,就会注意力转移、期盼尽早下课、课上打盹儿、溜号儿,成绩一落千丈,变成问题儿童,甚至其人生也会因此而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有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因教师无意间的一句和蔼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回公开的表扬,点燃学生渴求真知的激情。
二.从教师行为后果上分析
(一)允许向同学、教师、甚至是教材(名篇佳作)等提出质疑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一课时,有一名学生质疑课文中“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古代的女人裹小脚,一旦洗脚不就露馅了?于老师公开表扬了他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课文的学习态度,紧接着她耐心地纠正了他的错误:南北朝时期的女人是不裹脚的。
针对学生课上提出的问题与质疑,教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先鼓励这位学生的善于对权威性的书本提出质疑,并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调动全班同学思考的动力。接下来,于老师从另一个侧面给予学生一种历史性的回答——南北朝时期的女人是不裹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语文学科是一种人文性的学科。
(二)允许有不同意见且允许争论
语文特级教师杨瑞雪老师在对《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进行讲解时,一名学生突然间发问:“这位老大爷真是多余,也没人给他发工资,也没人表扬他的行为,这么做有意义吗?他不觉得累呀?”此时全班立刻嘘声一片,意见不一,班级瞬间失控了。杨老师灵机一动,将“麻烦”化为一道辩题:天游峰扫路人到底累不累?她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要求是以课文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
我们看到,在意见发生分歧时,教师此时作出何种处理,不仅直接影响到课堂秩序,还能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初中生生理发展期也是至关重要的。思维模式的训练,教师的适当启发,空间的发挥展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
三.从师生行为方面分析
思想大师怀特海曾断言:“一个不重视训练智慧的民族是终将灭亡的民族。”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扼杀了学生犯错的本能,那无疑是斩断了学生发展智慧丰富智慧之路。有时针对学生在课上的恶意犯错行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既不要听之任之,否则学生会变本加厉;也不要怒发冲冠,否则会使学生从心底里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孩童的内心是善良而又脆弱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以一种爱的精神宽容爱护每一位“小天使”,帮助他们丰满羽翼,飞向蓝宇。
(一)角色换位后的“错”
有的时候教师也可偶尔犯点“小错”,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主角。比如在旁听2012年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李奇老师的公开课汇报时他有过这样一段思考:“我们不要总是在作文写作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作文吹毛求疵,不加深思,大肆批判,否则会扼杀孩子们在课上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做教师的不妨也做一回学生,提前写好一篇文章,课上时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也来做一回老师,为我们改一改。”
(二)引导学生犯“错”
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犯错误”,教师在课堂之上预设某种看似合理的教学情境或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进入这个预设的“圈套”之中,最终使学生自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顿然醒悟,悬崖勒马。这样做不仅能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训练其思维能力,锻炼其逆向思维,培养其开放思维,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做到切实体会、深刻领悟、记忆犹新,甚至能够使其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三)“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即在课堂上,教师顺着学生的某种错误理解或不当行为加以延伸或曲解,易导致理想结果。我们说这样的延伸,既维护了课堂秩序,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将学生的“发难”转化为活生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育资源,可谓“一错三雕”。但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提及的“将错就错式”的“纵容”绝非无限制、无约束、肆无忌惮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否则将给学生招来不可估计的恶果,笔者在之前已经提到,在这里就不予赘述了。
错误、疑问、质疑、困惑、甚至是课堂上的恶作剧,绝对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难得经历,真实、自然且具有原创性,它是开启学生今后正确与成功的金钥匙。教师应该善于将课堂上的“废”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宝”,将学生无意间的“错”幻化为学习态度与学习思路的“对”,化腐朽为传奇,让辛勤劳作的园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浇灌出未来的鲜花硕果。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