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3-04-29汪洁
汪洁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显得随意性过大,常会把散文当成小说上,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过多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的时候,希望读到如下东西:①希望读到好的文笔。②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③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④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因而从建构学的角度,笔者建议从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下面以《亡人逸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把握学生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叙事性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是一篇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的散文。我们要唤起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这个知识点,加强叙事性散文文体这个知识点与《亡人逸事》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教者一要熟悉教材内容,熟悉叙事性散文文体最本质的特征,二要熟悉学生对这个内容已有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欠缺,在教学中就应补充这些知识,以充分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如果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问题缺少兴趣,就应设法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世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过了七年才写下悼亡文字,那就是《亡人逸事》,为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
这段导入是典型的叙述性语段,紧贴《亡人逸事》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此可见,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研究让学生已有知识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同时让新知识顺利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
叙述性散文教学,情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算是对散文深刻内涵的真正理解,也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性情节操。
面对“人到晚年孤身一人的你会记录有关妻子的哪些事件或片段”这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可能涉及到新婚、离别等,一般都会倾向于积极深刻的大事件。
此时,教者就必须关注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上让学生了解作者所选的内容,理解孙犁为表现妻子朴实、吃苦耐劳品质和表达深挚的怀念情感而选择亡妻一生中“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重要的横截面的写作思路。在师生的探讨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而且学生也把握住了这些,此时就达到了对学生情感体验进行建构的目的。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往“这一篇散文”里走,往“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经验”里走。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情感体验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直接地、持续地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亡人逸事》一文中说,悼亡妻“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生活断片”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教者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经历来感悟涵咏冲淡而含蓄的语言反而更能在平凡中见真性情。(下面例文中的括号内为修改的文字,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
例文一: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例文二:临终之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吃力地)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强忍住悲痛,哽咽着)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啊!”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她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心中念挂的居然是这样一件于我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这让我再也不能抑制悲伤,泪水噙满了眼眶。)
学生阅读之后,普遍认为修改的文字虽增加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心理描写,生动了些,但却破坏了原文平淡而情深的味道!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叙事性散文《亡人逸事》一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经历的建构,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来感知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
四、从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看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因此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找出学生对《亡人逸事》这个文本的盲点,通过对学生认知诉求的建构来确定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内容。
例如《亡人逸事》的开头极其普通,交代的是孙犁夫妇婚姻的起点,似乎别无深意,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匆匆掠过。但我们在研读该文时应该想到,孙犁的婚姻属于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妻子显然属于文盲(“结婚之后,她跟我学认字……”),孙犁后来成了文学名家,两人文化程度、抱负趣味上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样封建而又很不般配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妻子会认为是天作之合,那丈夫孙犁对这段婚姻感到幸福吗?教师要把这个在阅读中极易存在的盲点在课堂上抛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借老朋友之口说自己亡妻的好处呢?作者在提及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时,为什么没有哀伤反有淡淡的喜悦呢?作者为何写亡妻对多年前自己寄送的两丈花布念念不忘并“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明白孙犁对亡妻也是一往情深,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孙犁在表达上的独特风格。
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拓展了思维、触动了心灵,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提升了人格等等。
《亡人逸事》一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我们从学生认知语境看,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作者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所思所想和他独特的情感认知均是应该确定为教学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