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2013-04-29赵士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引申义本义词义

赵士丽

由于词义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一般或本质的特点,即反映有关事物现象一般都具有的,或者是该事物具有的特点,所以词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概括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是各式各样的,因此词义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词义反映的是事物或现象,有的词义反映的是动作行为变化,有的词义反映性质状态,还有少数词反映的对象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等等,概括出来,词义的种类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临时义4种。本文主要讲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一个词,在它的声音形式里面,往往包含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之间,到底哪个是主,是本义?哪些是客,是转义?这就要根据谁先产生谁后产生来判断了。先入者为主,是它的本义;后入者为客,是它的转义或引申义。例如“兵”一词,有“武器”的意义,如:《楚辞·国殇》中“车错毂兮短兵接”;有“军人”“军队”的意义,如:工农兵、兵种、骑兵;有“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的意义,如:士兵;有“关于军事或战争的”意义,如:兵法、纸上谈兵,等等。

本义和转义是由获得意义的先后来决定,所以,要弄清多义词的各项意义中,哪一个是本义,还要从时间上来考察。由于汉语有悠久的历史,而词汇的数量又成千上万,所以,要一一弄清各个词的每一项意义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探求词的本义对于研究我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史以及古代的社会和文化,确实很有价值的。因为,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古代留下来的书籍浩如烟海,如果我们缺乏有关词的本义和古义方面的知识,就难以读懂某些古籍,不利于对古代文化的研究。

此外,即使在一般的语文学习中,关于词本义的知识也很重要。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这句话中的“亡”字,如果按通常的词义“死亡”来理解,那就解释不通。如果懂得“亡”的本义是“逃跑”,那就顿时句意大明,疑消惑肆了。我们学习汉语中的成语,也只有通过掌握词的本义的帮助,才能理解得正确和确切。如懂得了“兵”的本义,就能具体理解“短兵相接”是指短武器(刀剑等)接触;战斗相当激烈了,也才能理解“秣马厉兵”(秣mò,喂;“厉”同“砺”,磨)是指喂饱马,磨快兵器,要准备作战了。又如懂得了“亡”的本义,就不至于把“亡羊补牢”误解为死了羊才修理羊圈;才不会把“亡命之徒”解释成丧了命的人。

研究字和词的本义,在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中,一向是十分受重视的。早在东汉,就有许慎编出了《说文解字》一书,从字形的角度探索了九千多字(大都也是单音词)字义,重在解释本义。此后,历代学者所编的字典、词典和所写的训诂学书籍,也都是我们研究词源、探求其本义的重要参考资料。

“移花接木”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本义是“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以求培育出新品种的花木来。后来,它又产生了一个比喻义,“比喻暗中使用手段去更换人或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从这个成语的本义到比喻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受到不少启发,即比喻义是通过觅取两种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点,从而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将它们联系起来并以此喻彼地产生。“花木的嫁接”,是植物园圃的一种工作;“人事的更换”,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这两种行为之间,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但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奇妙的联想能力,从这相异的现象之中发现了某方面的共同点,然后像移花接木一样,把发生在园圃中的行为移用到了社会人事关系之中。在两相对比的同时,就很生动地借助于前一种现象说明了后一现象,从而使本义在移用于另一言语环境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比喻性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实质也是一种引申义,不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两者之间差别较大。从此到彼建立联系的方式是“嫁接式”的,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不是逐渐变动的,而是跳跃性的。例如“饭桶”,从“盛饭的桶”到“无用之人”;“饭碗”,从“盛饭的碗”到“职业”。本义与喻义间存在着意义的巨大差异,因为,“饭桶”毕竟是“木桶”,跟任何一种人都有极大差别;“饭碗”毕竟是“碗”,跟社会职业也大有不同……只有“移花接木”,才能跳跃式地忽然联系起来,并且还能将两者加以比较,产生出以此喻彼的新义来。所以,这种比喻跟一般的引申义比较,不尽相同,不好完全合并在一起。

作为词义的一种,比喻义的独立性较弱,不能与本义相提并论。如果脱离开此喻义所依附的具体文句,就往往不会为人们意识到。比喻义的时间性比较强,它是处在不断的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的。往往在某一时代,某一些词产生了某一种比喻义;而在另一个时代,这种比喻就消失了。因此,古代汉语词汇中所产生过的比喻义,到今天仍能使用的并不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许多词曾经产生过比喻义,但能巩固下来并为词典所记载的并不多。例如:“卫星”,比喻义为“高产量或优异成绩”;“白旗”,比喻义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思想落后者”等等,都是只广为使用于一时,时过境迁,就逐渐销声匿迹,不为青年们所熟知了。

由于比喻义的产生是以物比物、以彼喻此,所以表示名物的词类较能产生出比喻义来。例如:“包袱”(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堡垒”(难于攻破的事物和不易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人)、“本末”(事件的经过)、“本钱”(可以凭借的资历和能力)、“处女”(初次)……数量是很多的。其次,成语也是比较容易产生比喻义的。例如:“捕风捉影”(说话或做事时觅取似是而非的迹象为根据)、“分庭抗礼”(平起平坐、互相对立)、“狐假虎威”(倚仗别人的势力欺辱人)、“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脱胎换骨”(彻底改变立场观点)、“夜郎自大”(妄自菲薄)、“异军突起”(与众不同的新派别突然出现)等等,不胜枚举。

从原有的词义出发,通过移花接木而产生出比喻义来,这是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使词义日益丰富起来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语言表达上看,比喻义的应用能使言语文字生动形象而富于启发性,能收到词短而意长的效果。所以,这种源于本义而妙趣横生的比喻义,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猜你喜欢

引申义本义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