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学科中心” 走向“项目学习”
2013-04-29沈茂德
沈茂德
作为首批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的示范学校,我们已在课改的道路上跋涉了十多年。十年来,我们满怀信念,憧憬理想,探索前行。我们既满怀喜悦,又心有惆怅。新课程改革已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但许多传统的习惯仍在继续;我们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依然是现实存在;学校课程原本是最有特色、最能吸引学生的,但事实上校本课程占据的空间、时间仍很微小;我们有了“探究性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课程理念,但我们的课程实施仍然是坚强的“学科中心”。
如果说,我们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我们也在新课程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那现在我们必须迈出更具深度的第二步——建设更具选择性的课程制度,建设更具兴趣导向的学生学习资源中心;形成更多元的人生体验——创造超越学科、超越课堂、超越学校的学习过程;形成更绿色的课程评价——为学生搭建更多积极参与、自我评价、享受成长的舞台。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近十年的课改基础,深度研究了国外课程设置(尤其是美国近20所精英学校),理性反省了我国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在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校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课程研究——《STS综合创新课程》——以真实问题研究为途径,以“天一科学院”为学习型组织,以“社会责任感”“问题意识”“团队合作”“国际视野”等关键词为要素,把课改推向新高度——超越“学科中心”,走向“项目学习”。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超越“学科中心”,以“项目研究”为途径,形成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如模拟联合国、天文研究、能源研究等)。
——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由学科教师走向“项目研究导师”,教学方式从“传授”走向“指导”,以“名师工作室”推动教师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合作。
——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走出传统的学科知识课堂,进入基于信息化支持、专家引领的创新实验室,呈现“兴趣导向”、“做中学”、“做中研”的学习生态。
——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推动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创新,变革传统的行政班级,形成“项目研究合作体”(天一科学院),并完全实现学生的自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推动创新人才试点学校对拔尖人才培养方式的深度探索,着力推动学术性高中“三类丰富课程”的系统建设,着力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探索。
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坚定地定位在建“舞台”,而非建“特色”,课程基地的呈现形态非“展示”,而为“中学生版研究平台”。我们期盼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超越学科,整体设计,兴趣导向,项目研究,努力探索创新人才试点学校拔尖学生培养的有效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