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013-04-29梁逢春
梁逢春
导读法是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当然要讲究“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应切实把握与落实好“读”的原则。首先,应把握课前读(预习)原则,由于新教材淡化了历史过程(细节)的描述,深化了理性与思维,与高中教材有关的感性知识相当部分在初中教材落实,因而必须督促学生在上新课前回顾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以防止知识上的脱节和生疏,从而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进行。其次,应把握动手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国著名思想家布韦也曾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俗语也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动手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中学生在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导为主的前提下,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或勾画圈点,或演绎归纳,或图示,或制表,既可集中精力,加强识记和加深理解,又可培养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导读法教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信息反馈原则。因为导读法的功效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反馈才能证实。一问一答、一课一练、一章一测,都势在必行。通过问答与测练的信息反馈,可以使师生共同发现漏点与偏颇并加以补正,不断改进教法与学法,达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设问式导读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该法对于教师分析重点,解释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颇为有效。但设问不能过于肤浅和滥设,应设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如讲授《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时可设如下问题进行导读:(1)为什么会发生大革命?革命初期的历程如何?有哪些成果?(导读课文前言以及“共和国万岁”一目)(2)革命历经了怎样的反复曲折?(导读“历史的曲折”一目)(3)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如何?(4)尝试评价拿破仑。(深化导读“历史的曲折”、“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两目)通过以上设问导读,使学生阅读相应教材时能有的放矢,使知识深入浅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人物评价能力以及史学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图示的导,再督促学生阅读相应的段落,不但使天京事变的因果以及过程形象、直观地显示无疑,而且是其他任何教法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比较式导读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异同关系进行比较的导读法。它具有幅合功能,可举一反三,可提高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史实识记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和史实联想能力。如讲授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时,可采用该法导读:建立的背景、建立的过程、建立的影响。通过比较可得出:(1)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原因一般从旧政治体制的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民主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归纳;(2)概况过程一般把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件或新体制的内容等;(3)把握影响,一般用史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导得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等。通过比较,使学生在阅读相关教材时容易把握共性与个性,使这第三单元的章节知识达到幅合,构成知识结构体系。
结构式导读法就是从宏观上着眼,把握教材章节目间的内在联系,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形成体系的导读法。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较精于具体知识点的记忆,而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结构,知识记忆得比较零散。教师如在教授完章节单元知识后,适时进行小结,使零散的结构成体系,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将有莫大的裨益。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