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定:高招预留计划需向社会公开等
2013-04-29
教育部规定:高招预留计划需向社会公开
凡有预留计划的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同时,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这是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
据了解,安排跨省(区、市)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可以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但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还要求,严肃招生纪律,各省级人民政府及高校招生委员会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严禁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对“点招”考生违规投档。加强与公安、民族事务、科协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审核考生报名资格、身份、特长及加分资格等重要特征信息,认真执行信息公开公示的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以高校招生诚信档案、诚信承诺书为载体,加强招生诚信体系建设,弘扬诚信高考、阳光招生的良好社会氛围。(05月29日 《人民日报》)
教育理念大讨论:70后爸爸困惑 减负30年减了什么?
“我和妻子都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曾在海外旅居多年,以前一直很自信,虽然国内教育环境严酷,但我们的孩子一定不让他受影响。等到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我发现全错了。”
这位70后爸爸,是个上班族,工作节奏快,语速也快。只有谈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他才稍微慢了点下来。
“我80年代上的小學,记得那时全国已经在讨论中小学生减负了,本来以为减了30年,应该减得差不多了吧。”
减负30年,这话没有夸张。从本报历年报道中,教育减负口号一路有迹可循。
不过,这些减负规定被赵先生评价为“一纸空文”。
“我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比如拼音要读几遍,预习、复习到什么程度,练字有什么要求、课外阅读、听写有哪些……数学书面作业肯定是有的,都需要家长批改,另加隔三差五的试卷等等。”
对减负带有美好想象的赵先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我对孩子教育,一直认定,幼儿园应该好好玩,小学以前不学文化课。孩子上幼儿园时,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开始学小学语文数学了,我觉得那些家长有点拎不清。但上了小学后我发现,脑子不清的人是我。”
“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和考试难度,相当于我们当年3年级的难度。”孩子带回来很多数学题,“大多曲折复杂,布满陷阱,存心不让小孩对数学感兴趣。”
不可否认,现实是,这样的题目班上很多孩子会做,因为在幼儿园时他们就认了许多字,“这不是鼓励幼儿园小学化吗?”
听记者提起1996年时教育部门就有规定,小学各年级不搞任何形式的会考、统考、统练。
“怎么可能?我孩子去年小学第一学期,就遇到西湖区统考,结果老师和家长们像迎接高考似地,卷子做了一大叠,直到考试结束。”
赵先生有海外旅居经历,不少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小学。他经常对两种教育做对比——
“他们二、三年级的功课,比我们一年级还简单,这并不妨碍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领先全球,科技执全球之牛耳。”
“我并不想展开讨论中美教育差异,只是通过比较觉得我们的教育方向错了。按理说,社会越进步,小学教育应该更人性化更科学。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难道是社会在退步?”这位爸爸困惑不已。(05月30日 浙江在线· 教育新闻网)
三问校园“狼”出没
学生长期、连续被猥亵,为何迟迟没有发现?如何才能有效防范此类案件再度发生?猥亵罪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否过轻?连日来,各地接连爆出教育工作者性侵儿童案,为公众带出一串思考。采访中不少专家和家长谈到,中小学公民教育、性教育等缺失,让学生在面对性侵时几乎“不设防”。
为何迟迟未能发现?家庭和学校性教育存缺陷
近期接连曝光的校园师长性侵学生案有个共同特点:许多学生都是长期、连续被猥亵。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是迟迟未发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会引导学生选择性地展示美好一面,而坏事却不敢告诉父母。如果能提醒学生,遇到伤害可以检举、报警,也就不会拖这么长的时间。
他还认为,近期这些案件频发有共同成因,即长期以来学生公民教育的缺乏,而公民教育也包括了法制教育。
如何从制度上防范?“师德”靠不住,当务之急是落实和完善法律
类似案件引起公众关注,还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即涉嫌猥亵学生的不是外人,竟是原本负有教育和保护职责的校长、老师等。
近日,有学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类似案件说到底是“师德”问题。对此熊丙奇不认同。“这不是道德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说‘师德那是把这个词矮化了。”
校园性侵缘何“井喷”?其实过去一直存在,只是认识和关注不够
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案”被曝光后,不到一个月各地接连爆出类似个案,给普通人以“井喷”之感。熊丙奇则认为,其实这些案件一直存在,并不是突然间增多,只是以前新闻工作者没意识到去报道,或者家长也没意识到这些是性侵。
熊丙奇特别提醒,每次校园猥亵事件后,都应该关注受害人的保护问题,救助最不应该缺位,否则会造成终身影响。但有些农村学校因条件简陋、师资匮乏,在心理方面的救助也难以到位,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公益组织可以介入。(《云南信息报》)
教育公平不应仅提高高校寒门学子比例
多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前段时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一席话则让人们看到了中央推动教育公平的坚强决心。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要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
教育公平关涉社会公平,一个阶层固化,缺乏流动的社会也难言和谐与稳定。尽管增加教育投入和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不必然带来寒门学子命运的改变,但这项政策本身无疑为众多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打开了机会之门,它的正面和积极意义理应肯定。
然而无论是增加寒门学子在重点高校的数量,还是对中西部考生继续加大录取优惠政策的力度,如果仅停留在这些层面,显然只能缓教育不公于一时,而无改教育不公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理论上看,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结果公平,还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而在现实中,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向城市集中,这造成的后果便是,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选拔制度下,农村学生不断在逐级上升的竞争台阶上跌落,而能最终享受优惠政策进入重点高校学习的寒门子弟已是寥寥无几,可以佐证的是从2000年至2012年重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里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最近20年来,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减至一成,即使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
教育不公既然有损农村学生的合法权益,政府以政策的形式予以补偿当然必不可少,但这样的补偿对推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有限。事实上,如果不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提升农村教师待遇,农村基础教育将进一步恶化,不难想见,没有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上的公平将变得意义不大。进而言之,寒门子弟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还需掌握过硬的本领,这就需要高校能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对于阻碍教育公平有地域歧视的招生指标配额制更应速速取消。(《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