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来孔子”艾儒略的学术贡献及与利玛窦的比较
2013-04-29梁璠
梁璠
摘要: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Julio Aleni,1582-1649)是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3年来到中国,1649年逝世于福建延平。他热爱并精通中国文字与文化。在华期间著有多部科学著作,在达到其传教目的的同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被称为“西来孔子”,并与利玛窦并称为“利艾”。本文主要研究艾儒略在华传教过程中在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学科的学术贡献,对中国明末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与利玛窦之间的比较。
关键词:艾儒略 传教 科学活动 利玛窦
一、艾儒略的生平活动
艾儒略从小聪慧好学,曾进入著名的罗马学院学习,1608年成为神父,并且是当地著名的神学家和数学家。1609年得到罗马教廷批准到中国传教。最初滞留澳门三年学习中文,并且准确预测过一次日食,名声斐然。1613年到江南,北上北京,结识了徐光启。徐邀请他到南方传教。南京教案发生后传教受到限制,他辗转来到杭州。在杭州期间写了大量著作,介绍西方的地理,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以《职方外纪》,《西学凡》最为有名。1624年受当朝阁老叶向高之邀请到福建开始传教。在福建度过了人生最后25年。在福建期间,他的足迹遍布福建的大小城镇,结识当地的知识分子,文人,高管达贵,为便于传教写了并翻译了多部科学著作。1649年,身患重病许久的艾儒略安详的离开人世。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不愿万里,东来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
二、艾儒略的学术贡献及影响
艾儒略大部分中文的科学作品及翻译作品都发表于他住在杭州这一时期。艾儒略以科学传教为路线,书写了并翻译了大量科学书籍并同时翻译了大量宗教书籍。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除了艾儒略在传教方面的巨大成就,通過其著作输入的西学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就主要分一下几个领域:
1.天文学
在《职方外纪》、《西方答问》、《口铎日抄》等著作中,他传播了由利玛窦带来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他介绍了西方历法知识,在当时中国士大夫激烈争辩是否采用西历时,他肯定了用西历修中历的可行性。此外,他还介绍了t3月交食、极昼极夜、月亮表面明暗差别,并曾刻印“浑天星球之图”,以介绍西方星象学。
2.地理学
艾儒略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职方外纪》中。它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用西方宗教地理学观点写成的第一部中文版世界地理书籍。在此书、《万国全图》、《西方答问》等著作中,他传人西方地球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地圆学说,五大洲说,地球经纬度知识及地带划分,东西时差;传播了世界海洋知识,世界新航路知识,其中包括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的哥伦布航海事迹及另外两次重要航行及当时东西交通的两条主要航线。
3.数学
在《西学凡》及《职方外纪》中,他曾简介过数学学科及其重要性。而《几何要法》则集中体现了其所输入的西洋数学知识。
4.医学
在《西学凡》、《西方答问》、《性学桷述》、《职方外纪》中,他传播的西方西学知识有:第一,解剖生理学。主要有构成人体本质的四行四液学说、消化系统的三化学说、关于人体血液运行的灵气说;此外,还分别论述了神经、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原理与功能,五官与脑的关系,记忆、睡眠与梦的形成原理,介绍呼吸系统的肺、膈、气管,讨论了呼吸与循环的关系等。其中,他第一次传人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大脑为人体一切知觉总汇的知识。第二,病理学。艾儒略介绍了古罗马医学家、解剖学家盖伦(Galenos)等人“液体病理学”知识。第三,药物学。他曾介绍过炼制药露法,许多西方医生采用的药物,如在《职方外纪》、《西方答问》中提到的椰树实、阿力满、山狸、未白剌、蝎子等可入药的动植物。第四,西医诊疗法。在《西方答问》中提到过诊断法,在《性学糖述》中介绍过耳聋、耳鸣、哑等病症的成因与疗法。他还介绍过欧洲黑死病及其疗法,这可能是其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作为晚明首屈一指的传教士,艾儒略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来,带来了新的科学哲学思想。“明末清初那一点科学萌芽,都是从耶稣会教师手中稗贩进来……”,“我们只要肯把当时那班人的著译书目一翻,便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新知识之传播如何的努力。”西学的传入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是中西方文化一次正面直接接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艾儒略与利玛窦的比较
利玛窦与艾儒略两人被学界并称为“利艾”和“一代巨人”,两人基本采取相同的传教策略,用西方先进的科学著作吸引上层人士的目光,获得认可,曲线传教。因此两人在西学东渐这一浪潮里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翻译创作了多部作品,设计各个科学学科。同时两人都是精通中国文化的大儒,利玛窦是第一个用拉丁语将中国的《四书》翻译到欧洲去的人,在那里产生了广泛影响。艾儒略是继利玛窦之后中文程度最好的传教士。饱读经史子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的中文著作超过利玛窦,有34部。利玛窦被称为“西儒”,而艾儒略则被称为“西来孔子”方豪说“在中国天主教外来传教士中,在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微》中他被誉为‘西来孔子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足见当时他受广大知识分子的极大欢迎。虽然利玛窦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地位也比艾儒略高很多,但艾儒略在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当中的影响力,起到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他的科学著作和译著也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两人皆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儒略一生致力于天主教在中国地区,尤其是在福建地区的传播,而且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传教方法,使其传教事业达到了顶峰。通过其努力,他为自己赢得了“福建宗徒”的美称。他有渊博学识,与中国知识分子广泛交游,虽然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略显逊色,但他所传播的地圆学说、西方地理知识、哥伦布航海新发现、西方风土人情、教育制度等知识及对汉语言的贡献,是均比他为之献身的传教事业更有生命力与影响力。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亦被誉为“西来孔子”,与利玛窦并称“利艾”、“一代巨人”。而且这样的称呼,就连开创中国传教事业的利玛窦也未曾获得过。为了更好地传教,他用汉语著述的著作,数量多达24种,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工程,他成为利玛窦之后汉语程度最高的传教士。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史.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P147-148.
[2]方豪.中西交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49年版影印.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孙玲.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研究.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