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的探索
2013-04-29顾文权
顾文权
环保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当前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承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教育理念上还须围绕“人—自然—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加以延伸与展开,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教育载体。笔者学校所在区域属于太湖周边地区,以“太湖生态保护”作为初中物理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再适合不过。
一、结合环境现状,探讨太湖水污染的原因
近年来,太湖的污染问题触目惊心,治污与减排任务异常繁重。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也曾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希望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我适时推出“我们只有一个太湖”的教育主题。在得到学生的广泛响应后,我让学生在太湖周边进行环境调研。学生在调研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列举出蓝藻、水体富氧富磷、重金属沉积、工业污水排放等水污染现象。接着学生对导致污染的原因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深刻。于是,我循序渐进地提出“太湖生态环境脆弱程度评价及原因分析”的议题,着重从生态、自然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阐述。首先指出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原本完整而稳定,但这种稳定是动态变化的,在外部污染源的干扰与作用下,这样的生态系统显得十分脆弱。其次强调自然因素对太湖水体的影响长期而缓慢,不仅受到太湖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物质条件的作用,而且受到气候、水文等动力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水体存在变质与恶化的长期风险。再次指明人的活动所主导的社会因素会产生水体恶化的叠加效应,太湖流域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的脆弱性很可能因为人为活动破坏生态链,而使太湖的生态失衡状况加剧。经过此番由浅入深的讲解并辅之以学生熟悉的案例,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太湖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尤其要合理规划好太湖周边的产业布局、工业生产等人为活动。
二、结合教学内容,探寻治理水污染的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涉及水能的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本身不存在污染问题,但水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动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带来污染。这也是太湖被列为全国湖泊生态风险和环境基准研究重要示范基地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太湖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面临着污染风险,流域内工厂污水排放与生活用水处理等会带来相应的污染,太湖水体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的变化也会引起次生性污染。这些都属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讨的范围。为此,我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开放性讨论治理太湖水污染的方法。一是实施太湖流域分级保护。这是从源头和过程进行污染防治的方法。我们结合《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颁布与修订情况,阐明了分级保护的重要意义,介绍一级保护区范围包括太湖湖体、沿湖岸五公里区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以内,宣传保护区内的相关严格规定,如工业企业的关闭与搬迁计划、餐饮及养殖场所的污水处理以及各类禁止的项目等内容。二是采集水样分析污染状况。我们选用权威科研机构和组织发布的太湖水体状况分析成果,模拟出西部沿岸、东部沿岸、南部湖区、梅梁湾等布点取样的效果图,标注出太湖蓝藻、湖底重金属沉积的分布密度与数量,或者绘制出蓝藻季节性成长分布图,分析太湖水生生物物种对重金属的敏感程度,进而展现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三是通过项目清淤减缓污染。相关研究认为,污染物集中而成的底泥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条件,清除淤泥可以明显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的释放强度。因此,要在水厂的取水口和太湖湖心区实施清淤,既要考虑采用开挖、运输、存放等物理手段,也要考虑项目能耗及防止二次污染的问题。
三、结合教育要求,制定环保行动者方案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并巩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这些要求如何在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加以贯彻呢?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太湖环保的实际,鼓励学生制定并践行“太湖环保行动者方案”,提倡自主探究、集体合作、共同参与,将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物理学科中学会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践方案中。
环保行动者方案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确立“水美山美人更美”的行动准则。通过开展讲太湖故事、观太湖美景、赏太湖月色等主题班会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太湖、爱家乡、爱护环境的热情,促进他们对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二是举办“爱走爱看爱运动”的主题活动。通过选择局部路段进行环湖自行车赛、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活动等形式,既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增加集体出行零距离接触太湖的机会,倡导并培养学生绿色出行的好习惯。三是开展“勤学动脑爱科技”的竞赛项目。采用自选科技竞赛主题、指定竞赛项目、组织集体探究攻关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防治太湖水污染、太湖周边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小发明”“小创造”和“小专利”。最为关键的是,在实施上述环保行动者方案中,坚持环保第一、节能优先的原则,各类活动和竞赛始终彰显“我们只有一个太湖”的实践主题。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