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浅探
2013-04-29马尚东
马尚东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更好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的进步才能是具体的。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呢?
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必定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可以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进而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会使学生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和完善。因此,我们要正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大力提倡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广泛推行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性的学习方式。同时正如人们所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于学生来讲压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另一方面来于群体内部的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能唤起学生的优越感和满足学生受他人承认、赞扬等心理需求,要使学生牢记“战胜别人的人是英雄,战胜自己的人是圣人”。只有人们刚刚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也才能产生人们自我能力的成功体验。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可能的给予每位学生满足和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人来说,哪怕是获得了点滴的成功都会激动不已。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安排、作业的设计、问题的准备都要有层次性,既要使学差生觉得不太难,又要使学优生觉得有挑战性。
学习的实质应该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不应该是知识由外到内的单向转移和传递。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连续性地处于学习状态之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乐学、善学、会学。同时,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现代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少,不同学科之间往往都是相互关联的。只了解和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是很不够的,很多科目的教学都是如此,科目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能够有利于其创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去主动的学习。要着重引导和倍加珍视学生个性化的意义建构,甚至包括那些我们看似荒谬的“奇思妙想”。要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展示的空间,不能把成年人的角度和视野强加给学生。要引导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的思想和知识,获得自由而丰富的体验,求疑求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应整体安排学习策略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遗、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和示范不同的学习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尝试各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我监控使用策略的情况和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个人学习风格和需要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策略。
以往的教学强调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忽视学生的主体,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强迫学生去被动接受,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缺乏同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而现代的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应该平等而融洽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动学生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与表现在教育阶段甚至在学生的未来人生中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教师是学生选择语言和行为时常常模仿的对象,从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说,教师在学生心目有什么样的形象,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成绩,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去选择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设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感染和引领学生,这是学习建构中的重要因素。
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需要采用多样的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这样的教育才是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 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