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013-04-29刘宏彦
刘宏彦
习惯就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坏习惯一经形成,如不及时加以纠正,重复一次便是一次强化,慢慢便会成为极难改变的恶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习惯有三个特性:一是后天性,不受先天遗传影响,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锻炼而成的;二是稳固性,习惯一旦形成,较难改变,即使刻意掩盖,慢慢也会暴露出来;三是自动性,一旦养成习惯,不需要专门思考和强制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动出现。结合语文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说理教育。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师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比如,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教育。模仿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广泛的,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还可以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仪式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让每个学生都记忆深刻,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充分重视。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学生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常规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抓住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和年龄、性别特征等,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践和探索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知行合一形成意志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不一致的现象,在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如讲名人故事等,并在班级表扬那些言行一致的学生,让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教师还应经常在班级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度,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
3.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给学生当好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典范。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
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一部分学生会马上向老师请教,这时我们不要马上为其讲解,而应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会使其领悟到教师的关怀、尊重、理解和希望,从此悄悄改正自己的错误。
2.培養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写作业时,学生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阅读耐心仔细,并自觉养成检查的习惯。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积极与人相处,提高适应能力,并提供机会消除部分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要做好家长联系工作,让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督促,自然而然地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期是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抓起,坚持不懈,他们才能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