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上绽放
2013-04-29韩巍
韩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也将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作为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德育渗透,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一、在课本教学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语文学科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果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和交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在教学《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这是人人不能避免的。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会感到死而无憾,就不会感受到死的苦恼。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由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死观的阐述,分析出人面对死亡时态度要从容坦然,再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感到生命的珍贵,要倍加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重视德育,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例如下面这则材料作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这则作文材料的立意就是告诉我们宽容可以化解矛盾,我们应学会宽容。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想要让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揮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课外名著导读中有《巴黎圣母院》,作者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到了极致。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在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自己先天的不足而悲伤,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在言教和身教中渗透德育
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当好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觉得教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教师,如果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和身教,给学生积极的影响,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涉及到教师熟练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涉及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等。我相信,只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努力一定能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实践中,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