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汉语外来词的借用与创新
2013-04-29王丽洁
王丽洁
摘要:汉语发展到今天,借用、吸收外来词的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突出,对于当代汉语中外来词现象,文章分二部分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外来词的借用现象着手,分析其形成原因。其次,从语言创新的角度,对外来词的借用给以定位。最后,我们认为应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提倡大胆借用,尊重创新,讲究规范。
关键词:当代汉语外来词借用创新
外来词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有活力的语言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借用吸收外来词,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这就需要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吸取新的东西,丰富自己,同样我们的汉语也是如此。纵观我们的汉语发展史,从汉唐的“佛”“禅”到“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从衣食住行到科教文卫,可以说汉语借用外来词的现象时时处处伴随着汉语历史的发展。汉语也正是不断从其他国家民族语言中汲取养分滋养自身,才使汉语中形成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外来词体系。
外来词又叫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在我国语言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分歧主要集中在意译词是否归为外来词的问题。笔者认为广义的外来词应包括意译。
一、汉语中日益增多的外来词借用现象
如今,打开电视就看到CCTV(中央电视台),打开电脑便就是QQ、e-mail、江南 style。走进商场,也是满眼的可口可乐(Cocacola),巧克力(chocolate),漫步校园更是Byebye!摆个pose!“酷”毙了!
对汉语中外来词(此主要针对英语借词来说)的分类。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总体看来都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外来词分:
1.意译词这类词借用了原词的意义,但是用汉语的语素,按照汉语的组合规则组合而成。同汉语本词一样,词义从字面即可推得。我们很难看出英语原词的痕迹,如:软着路(softlanding)激光(laser)等等。
2.音譯词是直接由发音而翻译来的词,根据借音情况的不同,又细分为纯音译、谐音带表意和音译加类名三种形式:
纯音译 如:克隆(clone)把原外语词的音和意整体借用。
谐音带表意的如奔驰(benz)可口可乐(cocacola)这类词生动形象,体现了翻译者的智慧,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民族用词的习惯,容易接受。
音译加类名 如:因特网(Internet)艾滋病(AIDS)这类词在音译后加上了表示意义的汉语语素,所以在理解上更容易些,这也是汉语外来词在借用时力图使之汉化的表现。
3.字母词这类词是直接借用英文原形词或原形缩略语或英文字母与汉字组成的混合词。如:NBA WTO MTV AA制等等。
以前音译词相对较少,我们提倡意译。在语言学界以意译为最好的形式已基本达成共识,意译词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易为群众接受,这一点从传统的对外来词的吸收情况已得到证实。如现在我们常用的“世界、地狱”,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但从目前形势看音译词和字母词正逐渐受宠,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去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也表示担忧。
目前,大量外来词借用外文词语字母,而且经常“拿来”一些外文句子,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特点,的确使汉语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现象不管是好是坏,无论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它们毕竟真实的存在着,如字母词,人们生活中必须同它们打交道,这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笔者认为不必急于扼制它,只要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和健康发展,我们都应该勇敢“拿来”大胆借用。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科技、经贸等的概念术语翻译定名困难与落后,如前面提到的“TOP KTV 卡拉OK”或者即使汉译有的拖沓冗长,不易交流,不如外文形式如WTO(世界贸易租织)DVD(数字式激光视盘)等。客观上说这也是符合语言经济节省原则的。另外,英语作为国际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冲击,我国“英语热”势头持续高涨。如一些公司白领、文艺工作者,大学生等特定人群,外语水平较高,流动性大,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求知求新求趣的心理较强,还有些特定领域如科技、商贸、传媒等为了更好的交流传播学习,达到不同风格色彩要求。正因如此使字母词有了在汉语中使用的社会基础。笔者反对把这些现象贬为“崇洋媚外、刻意追求洋味”因为无论是口语中外来词还是书面语上的字母词,更多的是一种人们交际、表达的相对客观的需要,正如有人在说“Byebye!”之前并未考虑它比“再见”更带洋味、更能体现自己的高素质,而更多的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的流露。可见是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汉语中夹杂字母词的现状,我们应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外来词的借用。
总之,外来词的借用,体现了语言文化的融合,是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语言”(美萨皮尔)英语更是大量借助了外来语,可以说英语是最不纯洁的语言,但却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吸收外来词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当然,这些借用的外来词,能否经得住我们大众及时间的检验或在我们的汉语使用中站稳脚跟,从而“变优势为模式”这就是语言的创新和规范的问题了。
二、外来词的借用推动了汉语创新
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抛开旧的迎接新的。前面我们谈到的汉语中大量外来词的借用、吸收,如:激光(laser)蜜月( honey moon)等等就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语言不同层面看,语言创新大体可分为:词汇创新、语义创新、语法创新。其中词汇创新往往以极其活跃的形式处于语言创新的前沿地带,特别是当代汉语中新词新语以极快的速度扩大与传播,已成为语言创新进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其中外来词是较被人们关注的一方面,可以说外来词的借用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创新,并突出的表现为使汉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语素化、词缀化、拉丁字母化等现象(郭鸿杰、周国强2002)。
1.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动态形式,且成为构造新词的方法之一,并表现出能产性。如由英语“ bus”音译来的“巴士”中的“巴”音节,现在已能组合出“大巴、中巴、小巴”,由“的士”派生出“打的、面的、飞的、的哥、的姐”,
2.词缀化尽管汉语在历史上存在某些词缀现象,但是在英语的影响下,现在汉语中词缀化的倾向更加明显,同时这也符合汉语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过程。并且对此郭鸿杰(2002)以“们”为例作了详细的论述。“们” 在古代只适用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而不适用于一般非指人的名词,而现在“们”在非指人名词后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