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4-29孟凡琦周英华于学刚
孟凡琦 周英华 于学刚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入手,阐释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然而,应当看到的是,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过多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思维和毅力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产生的学习思维定式,使得不少学生习惯性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对知识的汲取只片面追求机械的记忆,僵化的背诵,盲目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而不能举一反三,挖掘知识的新价值;在科研活动中,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領域进行探索的能力,有时部分同学甚至把科研活动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毅力和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时间作为保证。但调查发现,现在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大部分人凭的是“三分钟热情,五分钟热血”,能够积极的参加,却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也在体制上不断推陈出新,改革了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总体上看,其人才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践教学多处于从属地位,课程设置中实践创新内容较少,学术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吸引力。加之我国高校学生科技活动本身起步较晚,学生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有关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这是目前高校学生科技活动的一大难题。虽然一些高校很早就开始了综合测评制度的改革探索,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机制尚未形成,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很健全。
二、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关注社科前沿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者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各类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高校沿用的教科书已大多落后于当前的科研成果,如果学生仅仅只是依靠书本中的知识汲取,远远达不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开展课堂内教育的同时,应多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动态,积极把握最新的科技讯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仅仅现定于学科行业之内,也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社会的热点、学科的前沿,不要完全禁锢于书本上的知识。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综合能力
创新源于生活,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息息相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但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对其他方面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而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一定要摒除长期以来僵化的灌输式、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倡导和推广启发式、互动式、快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同时,还应该注意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拓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增加选修课比重,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创新运行机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吸纳高素质的学科专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在注重提高教师学历、科研成果、理论知识等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其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组建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郑晓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5.1.
[2](美)格洛奇(Groetsh.C.W.) 著,程晋,谭永基,刘继军 译.反问题: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1.
[3] 郝春.大学生科技素养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4] 王泰鹏.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