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作文训练的四个意识
2013-04-29张又水
张又水
【摘 要】面对学生作文难写,教师作文难教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低段作文训练应注意增强四个意识。一、增强说话训练的意识,以说促写;二、增强连句成段的训练;三、增强由段向篇过渡的意识;四、增强积累的意识。
【关键词】意识 说话 过渡 积累
在我们乡村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感觉“作文难写”,而我们语文教师则普遍反映“作文难教”,造成“难”的原因,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是:作文起步太晚。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识字教学,片面地把识字教学理解为低段唯一的教学重点,认为作文要到三年级才起步,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作文教学没有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低、中、高三段没有注意过渡和衔接。
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引导学生走好作文的第一步,就如何增强小学低段作文训练的四个意识,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增强说话训练的意识
“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学表达出来。”
说是写的基础。在低段说话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外教育家、心理家都确认: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時期是在4—8岁,处于这一最佳时期的学龄儿童思维十分活跃,有几千个词汇量,而且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进行大量的说话训练。
入学初期可以结合拼音、识字、学词进行说句子的训练。说话训练要注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要在学生说的实践中指导他们说完整的句子。这可以针对实际,放缓坡度,降低难度,采用“由分到合”的方法,如拼音教学:学韵母“a”,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指导学生用“谁,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两素句。学习韵母“ai”同样看图展开想象,指导用“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的句式说三素句。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拼音,引导用“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四素句。随后在字、词的教学中,再加深对两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练习,这样由分到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会越说越多,越说越起劲,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又符合儿童求异、求新的心理,既完成了拼音、字、词的教学,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选材、表达的能力,也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练笔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把握拼音,掌握一定的生字后,仍然继续加强说话的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动笔将说的话下来。当然,这时的写话要求不易过高,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规律。能写一句的要表扬,能写两句的更要表扬,能写两句以上的更要加大赞赏,对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启发、多引导、多辅导。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此爱上作文。
二、增强连句成段的训练意识
在学生熟练掌握“四素句”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六种行为句的训练,即看句(眼中所见的物、景、事)、听句(耳朵听到的语言或其他声音)、说句(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话)、想句(心中所想)、动句(动作、行为)、感句(感受、体会)。因为低段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交替使用这六种行为句就把事情记叙得清清楚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四素”搭架子,“六句”成作文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好作文,写好作文的兴趣,而且让“作文”二字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心里。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连句成段的训练。
怎样引导学生连句成段呢?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不可掉以轻心,一是结合课文“读写结合”进行仿写一定句群关系的段落,如:用“有的……有的……有的……”仿写并列关系的段落;再如:“下课了,操场真热闹,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仿写总分关系的段落。还有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练习,练习时只要求学生仿照即可。二是把错乱排列的句子,按一定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通过反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作文能力。
三、增强由段向篇过渡的意识
在继续进行连句成段的训练基础上,便可以逐步由段向篇的过渡。篇就是有开头,有结尾,中间的自然段有过渡、衔接的简单文章。
课程指出:“重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从读学写”的方法,也就是在学习课文中掌握按一定顺序连段的方法。如:有的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段,有的课文按地点变换连段,再这样加上开头和结尾,便可连段成篇了。有的课文段落则是围绕不同的中心来写,这样如何将段落连起来呢?引导学生了解段落的自然过渡,运用简单的过渡句也可以连段成篇了。
关于段到篇的过渡,对低段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教师在指导时某些地方点到即可,不要深讲,多讲,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增强意识,这就为过渡到三年级的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增强积累的意识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积累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词汇,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语言,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而游刃有余。因此,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重视课外阅读的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因为识字不多,这个时期的阅读可采用师生共读故事,读背儿歌和亲子阅读想结合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随着学生拼读能力的提高,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基本能独立阅读时,教师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边读边思考、勾画、摘抄或背诵好词好好句及感兴趣的内容,鼓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适当借鉴应用。
积累的不仅仅是一些名家经典,还应该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生活中点滴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因此,当学生掌握说完整的句子后,教师可以时常问学生:“今天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并将其有序地记录下来,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不要求写太多,只要写一两句或两三句,说明白是什么就可以了,目的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
联系地址: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邮政编码:644500
联系人:何其勋 手机:1311848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