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教学之审美观
2013-04-29张芸
张芸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语文学科性质被抹杀,教师满堂灌,学生食而不化,死记硬背。很多经典的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实施语文课改迫在眉睫。其实,语文教学是与生活相联系,与美育相联系的。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去面对紧张而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生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提高艺术品位与审美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笔者拟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谈谈实施美育教育的方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研究教材,发掘美学意旨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语文教材里充满了美育因素,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蕴含着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无不闪耀着美的艺术光辉,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意旨,如语言文字美、形象美、结构美、场景美、意境美、韵律美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发现、体味并彰显教材中的美之所在,并根据这些关节点所反映出来的美的特质,寻找它与美育教育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育,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同时得到德、智、美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写丑小鸭历尽艰辛磨难最后变成了白天鹅的故事。最美的是丑小鸭的性格。作者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丑小鸭善良、乐观、执着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质,教师抓住此性格特征,让学生充分领会,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学而时习之”,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而言,亦是概莫能外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有语言美、行为美、自然美、心灵美,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去实践。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动,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心理正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或宏伟或优美的景物特征等毫无感觉,对文本的理解、意境的把握、主题的升华是难以把握的。
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充分的感知能力,首先可从简单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复杂的审美体验。音乐和图画是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音乐、画面和内容结合,创设审美氛围,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文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一时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如果在课前放一支带点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乐曲,配上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以及一些作品背景资料的介绍,营造出一种幽雅静谧的意境来感染学生,把《荷塘月色》的恬淡优美,以及“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沟通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走进作品,进一步理解朱自清内心的情感诉求,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逐渐培养了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形象感知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生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刻画了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作者通过描写海燕在狂风暴雨之中的飞翔来展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从海燕在阴云和海浪之间的动作、喊叫、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感受海燕的高尚品德以及它的身上所蕴含的深刻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美。第三,剖析结构理解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向。作者的感情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流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美。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结构是:随母归省——看戏风波——看戏过程——戏后偷豆——送豆吃豆等,沿着这个线索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文中充满童真童趣的乡村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学生的思想感情也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纷繁的表象中理清枝干,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进而一步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美。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表现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根据小说的描写和他们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展现出荷花淀的美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表达美、创造美,就要对审美对象富有爱心,因为实际上美的表达也就是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不能有深刻准确的审美。朱自清在《春》中说“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为什么用“偷偷的”,为什么用“钻”,是因为作者感受到了小草的生命精神及表达了自身对生命的爱。教师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加以点拨,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翅膀。如笔者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开启学生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进行审美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郭沫若曾说:“人的根本改造应从美的教育入手。”陶行知也说:“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则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诚如杰普里茨卡亚所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其内涵是丰富的,如何挖掘这块宝藏,如何有机的将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结合,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发展审美教育,寻找更切实有效的语文美育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