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刘玉祁
刘玉祁
经常有学生问:“我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考试中的阅读老考不好?”也有学生问:“我每篇课文都很认真地读了,为什么阅读成绩上不去呢?”是的,为什么认真读了,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一、固“本”
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模式,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学需要活和实。戚继光在南方练兵时,特别注意训练士兵的武艺,他的主张是讲究实用,反对“花法”,要讲究实用,才能顶事。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总结了两句话:“实用则不美观,美观则不实用。”在阅读教学中与其把时间花在“花招”上,不如花时间關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明确告诉学生光读懂文章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明白文章好在哪里。阅读时不能只注意精彩的情节,还要关注文章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要格外注意,并体会其微妙之处。
我通过教学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识字、解词、阅读、写作等各种技能的训练,时代发展了,语文教学应该有新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应关注文学作品“怎么说”,应尽可能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读读说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二,要有开放与民主的意识,尽可能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但要注意课堂的热闹不能浮于表面,可以幽默但不能搞笑。第三,改变教师“主演”的状态,在课堂中应该让师生充分交流,学生享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
二、排“序”
教序就是指教学顺序,人们通常采用的阅读教学教序是“顺向推进”,即学段按一至六推进,课本单元先后推进,单元按课文编次推进,课文按五段步骤推进。这种教序的优点是省力、方便、顺手,但弱点更为明显,费时、呆板、枯燥、低效。语文教学程序编排上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独特效果。
第一,先“汉语知识”,后“单元课文”。第二,先“课后小知识”,后“正式课文”。编者在新教材中别具匠心地编入了有关小知识,附在相关课文的后面,或名人轶事,或背景材料,或成语典故等。第三,先“自读课文”,后“教读课文”。进入单元正式课文教学之后,大多教者是先“教读课文”,再“自读课文”,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突破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但有时可以根据单元特点,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第四,先“练习”,再“课文”。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精心设置的,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较强的训练性,根据“练习”的这一特点,在进入正文之前,先领学生翻至文末“练习”处,通览内容,记住问题,明确目标,然后在听课中有针对性地听说读想,这样教师讲课有目的,学生听课有压力,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的教学结束了,练习的答案也就清楚了。
三、点“醒”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点醒”的最根本是备好课,自己读懂文章。课堂要讲效率,求得,求实,不求速度,要有量的积累。总结教学的误区有如下几种:第一,画蛇添足,无端延伸。自以为知识丰富,增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内外衔接,结果导致在课堂上游离课文主旨,肆意发挥,无端延伸,冲淡了文本解读,分散了教学重点。第二,生硬模仿,贻误课堂。在网上看了一些教学实录,感觉不错,但经过实验,感觉效果不好,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的学生差异很大。第三,滥用媒体,流于形式。有时辛辛苦苦做个课件,反而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有时闹哄哄的场面无法控制。
点“醒”还需要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多思考,让学生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据”、“精彩文段怎么表现的”等。比如,《药》中夏瑜有一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对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夏瑜身陷困境,生命危在旦夕,还在劝牢头造反,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第二,他对统治阶级的帮凶称“我们”,并宣传革命道理,反映了夏瑜的什么思想特点?第三,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夏瑜却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一个问题反映了他分不清敌我的弱点,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存在的弊端,第三个问题反映了他的民主性思想。通过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夏瑜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总之,通过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生正确的方法,一定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