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2013-04-29张惠霞

新课程·上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幼儿

张惠霞

摘 要: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环境的有效创设、材料的合理提供、评价的多元导向几方面进行探索,使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行为习惯、反思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使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幼儿;学习性区域;学习品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为此,我园在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游戏的探索实践中,依托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的研究,以培养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抓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下面从规则意识、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园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探索与思考。

一、着眼日常的学习力,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规则只有内化为幼儿的自觉意识,才能外化为幼儿的行为表现。

1.温馨约定——规则乐知晓

为确保区域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老师将师幼儿共同制订的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巧妙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我们的约定”栏里,有的“约定”在小吃店房子形柜的屋面上、有的“约定”于橱柜立柱的空档中……这样的约定既通俗,又美观;既亲近幼儿,又行之有效。

2.微格规则——要求巧细化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规则需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比如,美工区规则中有一句“小工具,放放好”,在剪纸活动中就是剪刀的安全使用,包括剪刀不使用时放在桌子上,到地上捡拾东西时放下剪刀,和别人说话交流时不拿剪刀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规范用语言来讲非常繁琐,将其拍成录像或PPT,幼儿通过看、听、练的方式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循序渐进——意识早萌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些行为习惯从幼儿入园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培养,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最初的意识启蒙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一个大箩筐作为玩具的家,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玩具都放进“家”里,以此来培养幼儿最初的整理意识。

二、聚焦环境的支持力,让“独立操作”成为一种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等发展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对于主动学习而言,幼儿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因此,空间品质的呈现是幼儿活动的基本条件,我们作了以下探索。

1.区域巧安排

为了营造全方位开放的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走廊、活动室、午睡室的室内外兼容,安排动静交替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老师将“娃娃家”“小吃店”等有社会性交往的区域开设在走廊或午睡室里,将相对安静的数学区、益智区、美工区开设在教室里,将表演区、健体区开设在廊道或大厅的公共区域,为的是动静分开,避免幼儿之间相互影响。

2.区间巧隔挡

学习性区域游戏最大的特点是能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因此,它需要一个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游戏环境。于是,我们利用桌子、椅子、柜子等的不同组合造型,根据区域特点灵活进行空间区隔,有的需要增高,老师就用KT版通过垂挂、附加、交叉隔挡等方式有效增高间隔,并将这些增高部分有效利用:或贴上示范作品,或布置提示標志、或展示工作单,使整个环境既互为一体,又美观实用。比如,我们将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用KT版搭成十字形,将桌子隔成四个相对独立的Office办公空间模式,这样创造性地提升了活动的空间品质。

3.墙面巧分层

我们将游戏区的墙面延伸至地面布置成了三个层面:教师示范层、作品展示层、幼儿操作层,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进行了立体化的活动。展现了一幅集方法支持、材料呈现、幼儿操作、作品展示等多层次的立体画卷,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幼儿与环境的对话。例如,健脑区,墙面的上半部分是教师制作的儿歌图谱——图文并茂,下半部分是幼儿的儿歌创编内容——稚气十足,地面上放了地垫、小靠垫,在这样温馨宁静的环境里,幼儿安静地阅读、投入地朗诵、专注地创编……

三、提升材料的驱动力,让“主动探索”成为一种乐趣

教师所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有所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是适宜的、可操作的呢?我们认为,适宜的材料除了材料本身具有自然性、探索性、可变性等特点外,材料的呈现方式在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根据活动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支持作用。

1.开放式呈现

材料用开放的形式呈现,幼儿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意操作的个别化学习材料。这样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不同的操作,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2.分层式呈现

为了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会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一是原材料提供方式的层次性,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三种形式;二是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性,一般也设三种层次,用不同数量的五角星标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3.启发式呈现

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我们采用不完全呈现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更多探索的空间。比如,在科学区“声音大小和豆子多少”的活动中,我们将用透明饮料瓶装豆子,一个装一粒豆子,另一个装一把豆子。另外,提供相同大小、相同材料的空瓶子和豆子,供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豆子多少和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三种呈现方式外,组合式呈现和定点式呈现也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呈现方式,组合式呈现就是尝试将材料用增添、删减、细化等方式重新组合,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定点式呈现就是将平时收集的一些废旧材料以定点式呈现的方式放在教室的百宝盒子里,支持他们的创造性活动。

四、拓展评价的导向力,让“自省反思”成为一种品质

成功的评价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分析和引导、肯定和激励,它不仅引导游戏的推进,还引领了幼儿的发展方向。利用多种评价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同伴、家长在评价中的作用,使评价激发幼儿的兴趣,润泽幼儿的心灵。

1.记录式评价助反思

在学习性区域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相对分散,老师的观察比较有限,师幼共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引入了“工作单”,让“工作单”成为幼儿自我评价的一个“支架”,使他们在讲评时有话可讲,话有所值。“工作单”的内容主要有姓名(中班是学号)工作内容、完成情况等,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绘画、印章、数字、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活动的过程。如,幼儿用“■”(笑脸)表示心情很愉快,用“?”表示遇到困难了等等。这些记录为幼儿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展示式评价驱内需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言:“为幼儿创设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并“美化他们的生活。”

(1)作品展示。活动结束,我们用展板张贴、过道陈列、桌面摆放、墙饰布置等平面立体的形式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并用背景法、装裱法加以简单衬托和美化。让幼儿在移步换景中,主动与之“对话”。

(2)成果展示。一些学习成果可量化的区域,如,健体区的跳绳、拍球等活动,我们通过如“××明星榜”“爬爬乐”等专栏展示,把幼儿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展示出来,记录幼儿和同伴前行的足迹,成为幼儿成长的原动力。

3.拓展性评价促发展

评价还可采用同伴互评、集体讲评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部分精彩片段回放或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评价。此外,有时让幼儿自愿将工作单带回家,将记录情况讲述给家长听,在亲子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活动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环境的有效创设、材料的合理提供、评价的多元导向,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质的学习能力……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角儿童的智慧天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何桂香.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M],2010.

[3]徐敏.例谈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J],2012.

注: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學习品质的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幼儿园)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关注与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