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导入“相得益彰”才能“水到渠成”
2013-04-29张艳
张艳
[教学案例]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选修四《原电池》,为了让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原电池在现代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决定用生活中常见的“停电”这个现象来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有天晚上,我们正在做作业,爸爸妈妈也在灯下忙着自己的事情,突然灯不亮了,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停电了。
生2:保险丝烧掉了。
师:停电了,很多用电器就没有办法工作,电视没得看,冰箱里的东西也会担心要坏,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电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保险丝烧坏了,我们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只要看下其他人家有没有电就可以了。停电了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必须要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生1:点蜡烛。
生2:电筒。
师:电筒如果要发光,里面需要装电池。电池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除了电筒里需要,还有哪些情况下也需要呢?
生:录音机、电脑、数码相机、所有电子类产品、心脏起搏器都需要。(这里有三四个孩子都想回答,考虑到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一一让他们回答了。)
(多媒体展示相关电池的图片)
强调:电池对我们人类生活真的很重要。那么大家知道电池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呢?
生: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诊断分析]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本来目的是通过生活中有感知的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此教学内容的重视。上完课后我意识到了原本以为能够为课堂教学添色的设计,却俨然成为该堂课致命的败笔。课堂引入时气氛热热闹闹,但学生七嘴八舌,花了七八分钟才引入了原电池的定义(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突然灯不亮了,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停电了我们怎么办呢?”这两个问题对于高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早就让他们知道“停电”是怎么回事。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此的问题导入是缺乏研究价值的“假问题”。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已经涉及原电池的一些常识,学生对此已经熟悉,本堂课应该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和外电路的概念,要求學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同时,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经过反思,我找到了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败在情景导入的设计起点太低了,从生活中情景导入花了七八分钟后才复习了原电池的概念。该情景应该这样引入才好一些:
师:同学们,如果能有个机会让你去旅游,你觉得你一定会携带什么设备?
生:数码相机。
师:景色很美,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这个时候最怕遇到什么情况?
生:电池没电了。
师:对啊,照相机用到的电池如果没电了,我们就不能使用了,所以我们就必须对电池怎么样处理呢?
生:充电。
师:在刚才我们描述的使用电池和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能量转化呢?
生: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师:电化学主要就是研究这两种能量形式的转化,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什么装置?
生:原电池。
师: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瞧瞧原电池是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
本节课这样的引入简单直白,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让学生对本节甚至一章内容有个总体性的认识,了解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它包含两种反应过程和能量的转换,本堂课主要是深入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以后将要学习另一种从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电解池。同时借助多媒体放一些氯碱工业、电镀及各类电池的图像,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工艺首先具备些感性的认识。
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全局意识,精彩的设计是在对一堂课的全局把握上形成的,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重点,环环相扣地设置情境,避免出现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致使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和探讨的时间不够而草草了事。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情境导入,并非无关痛痒般一问一答,而是要在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上巧妙地设计问题,能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和提出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通州市教研室.课堂诊断80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8.
[2]缪建新.高校课堂模式与案例·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滨海园区三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