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2013-04-29姜绪波
姜绪波
【教学目标】
1.从观点与材料的依存关系入手,指出每个例子要说明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全文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仔细品味作者对每个例子的分析,品味“理趣”,鉴赏本文语言的从容、洗练与生动,鉴赏材料组织使用的严谨,感性认识文艺随笔。
3.探究作者思维中的优秀品质,从中获得启发;调动学生的经验,运用文章的观点和方法,作炼字训练。
【教法选择】
1.激趣导读:考虑到学生对这类文本的陌生,教学初始阶段采取激趣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艺随笔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阅读的困难之处设计简明的问题进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鉴赏探究: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例子,吃透例子。鉴赏本文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的典型科学、说理过程的严谨。探究观点的真伪,品味文章的理趣,在探究中加深认识,激活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
3.尝试体验:让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和方法,尝试对文本中的例子作二次咬嚼。尝试咬嚼作者的文字,咬嚼同学们自己平时使用的文字,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咬文嚼字的微妙意味和创新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导入策略
朱光潜说:“人可分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人,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人,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朱先生这里说的艺术家并不是指职业艺术家,而是泛指生活中富于情趣的人,他们的艺术对象不是某一专业,而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那么该怎样做呢?我们不妨在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中寻找答案。
说明:文艺随笔既属于论述类文本,又涉及文艺理论,不在现在中学生阅读兴趣之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设计这样的导入,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本文有益于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和境界,从而产生学习的渴求。
二、体会运思之严,布局之巧
1.明确导入时的问题:朱先生为我们提供的方法是“咬文嚼字”,专指文学上的咬文嚼字,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咬文嚼字。
2.作者“咬”了哪些人?各选择什么角度下口的?分别“咬”出了什么道理?这些道理的核心是什么?
说明:将“咬文嚼字”形象地简称为“咬”,意在使课堂生动些,在余下的问题设计中,这一意图贯穿到底。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列举文中使用的材料,辨别各材料切入的角度,服务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
3.前5段中心观点就已经被“咬”出来了,为什么朱先生还要“咬”下去?
说明:这个问题旨在理清文章的运思与布局。在明确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小结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明确:在前5段中作者对材料切入的角度本身就是咬文嚼字的方法。但方法不尽于此,且更困难的不是句式、繁简、意境变动三点上,困难在于准确把握文字的联想意。所以,在6、7段侧重于咬文嚼字的难点,是方法上的攻坚,余下的第8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虽然这不是规范的议论文,但文章布局与运思还是合理明了的。此处可留结构板书:
三、探究文体之美
1.过渡语:随笔当思想博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因此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味,闲适而有雅趣。(周作人语)
说明:这里没有以定义的方式介绍随笔,是基于以下考虑: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随笔,他们对随笔没有固有的认识,不宜概念先行,知识建构宜从感性认识入手。
2.活动设计:请同学对照周作人的表述,观照文章,谈谈这篇随笔的特点。
说明:此问题是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求深刻全面,但一定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或给出材料让学生感悟提炼或给出角度,请学生寻找分析。
大体形成如下几点认识:
(1)旁征博引,知识丰富。
(2)笔调轻松,理趣盎然。
(3)思想深刻,见解新颖。
四、赏析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再回到“咬”字上来,以第一部分为例,我们来解读朱先生“咬”人的详细过程。
1.为什么第一个倒霉的是郭沫若?
2.由第一问可见朱先生“咬”人是择人而咬,为什么又先后咬上了王若虚和韩愈呢?
说明:上述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领略到大师举例的匠心安排,绝非他自己所谓“随便”举几例,其中蕴含材料使用的艺术之美。处理第一问题时,教师可补充出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背景知识。(郭沫若本人及《屈原》是抗战文学的代表,《屈原》是郭沫若戏剧代表作,创作于1942年1月,当时在国统区演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光潜写《咬文嚼字》时,《屈原》剧正处于热演中)
明确:(1)郭沫若的例子,在当时为读者熟悉和关心,放在开头会一下子抓住广大读者的心。
(2)《史记》深广,号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有人提出改动,自然引人关注,且所选李广射虎一节文字易懂,内容吸引人,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水平。
(3)韩愈“推敲”典故,略显深奥,但却是炼字的典例,国人皆知。
(4)顺序上既是外在的时间上的递展,又符合内在的阅读规律。
五、学以致用
1.咱们先向朱先生学一学“咬”人的经,“咬”人要具备什么条件,又要注意些什么?
说明: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科学地全面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为运用打好基础,这一环节决定了知识能顺利转化为能力。
明确:(1)辨明不同句式的感情分量和内容。
(2)明白文字的增减带来的意味的变化。
(3)品味不同的文学营造的不同意境。
(4)准确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
做到以上还需要我们:
(1)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3)要克服惰性,抗拒习惯。
2.我们先跟着朱先生,来试“咬”一下,不妨就以韩愈的“推敲”为对象,我们想一下,能否在“推”与“敲”之外重新安排一个字,并说明理由。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不仅做到炼字的训练,更在培养质疑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的品质。不必追求答案的完美,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此部分为课堂内容的生成部分。
示例:
“过”:“推”和“敲”都或多或少有点声音,门未关而用“过”,足见李凝幽居远离尘世喧嚣,并且“过”而不关,更显“自在无碍”,真正是“未虽设而常开”。
“入”:写出了寺院的幽深,让人想见僧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渐渐没入一片朦胧中。
3.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咬”上我们新认识的这位朱老师。
举例:我们不知不觉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此句中的“滑”字效果如何?尝试替换别的字,品品不同字的效果。
说明:上面只是教师举的一个例子,学生可以自行寻找课文中的语句作为咬嚼的材料。
4.同學们互相之间更该咬咬,建议每人在同桌的作文里挑选内容,彻底咬嚼。
说明:此活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安排这一环节,旨在将训练学生的炼字能力引入到他们的写作中,发挥学习的作用,实现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