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索

2013-04-29赵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6期
关键词:接线柱变阻器滑动

赵敏

新授课是以未知(或肤浅)的概念、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它是初中物理(以下简称物理)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常见的课型,是落实《物理课程标准》①三维目标,贯彻课改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因此,新授课质量的高低在全部的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一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但是,现在许多人对这种教学结构给予了猛烈的抨击,甚至认为它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②的罪魁祸首。而我认为物理课堂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③主要不是由教学模式决定的,而是由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作为教师“你认为哪些知识才是具有核心价值的?你准备培养怎样的人?”

一、新授课的功能

每一种课型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正是通过不同课型功能相互补充,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物理课堂教学。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方法的介绍、技能的训练,都不是虚构的,而必须是真实的课堂体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通过真实而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得到的。我认为,新授课主要包含以下教学功能:

知识技能的传授:知识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技能等。通过新授课的教学,应该能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增加,是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当然,增加哪些知识,提升哪些技能,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过程方法的展示:在以往的教學大纲中,过程和方法并没有被提及。但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所以新授课不是讲授课,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通过教学手段和资源,引导同学们经历知识技能产生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物理知识技能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过程和方法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物理知识技能教学的载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新授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获得崭新发现、战胜自我的成功感、喜悦感,从而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和持久的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一直认为这才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功能,所以对比“物理教学”和“物理教育”我更喜欢后一个。因为“育”更能体现教师工作特点的复杂性和工作价值的间接性,才能让“教育产业化”论成为愚蠢者永远的墓志铭。

二、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同所有的课型一样,复习课也有着千变万化的模式,而采用何种模式,往往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甚至教师的教学经验紧密相关。我自己在从教近20年的过程中,也使用过很多的教学模式,对比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有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认为比较有效复习课模式。

环节1:情景导学

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预设的情景,实现组织教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起疑感惑的目的,从而为新课教学环节的高效进行提供基础。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导学的情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丰富多彩,一段视频、动画,一张照片、图形,一个问题、故事,一首歌曲、谜语等等,都可以起到导学的目的。比如,在《滑动变阻器》这一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动画式导学情景(图1)。小华和朋友一起High之后回家,随着手指在感应式调光按钮上的移动,漆黑的房间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在此环境下,教师提出“你是不是也想做一个可以连续调光的台灯?”从而引出本节新授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教学。

图1现代家居之调光灯

环节2:新课教学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融合,使三维目标得以实施。实际的教学表明,每一节的教材内容都可以被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二到三个主题(任务),新课教学就是以这些主题(任务)的逐步完成而展开的。《变阻器》这一节我设计了三个主题:探究连续调光的原理,变阻器,滑动变阻器。下面是我关于滑动变阻器这一主题的设计:

滑动变阻器主题设计:

第一步:尝试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在这一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尝试对灯泡的控制效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发现,要想实现灯泡亮度的连续改变,接线柱必须“一上一下”搭配。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们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认识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连续改变连入导线的长度从而连续改变连入电阻,进而连续改变电流(灯泡亮度)”。

第二步: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照桌面上的器材,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引导同学分析各连接方法中电流经过滑动变阻器的情形,进一步认识滑动变阻器能够改变连入电阻的原理。最后,通过习题,检验学习成果。

第三步:探究滑动变阻器的连入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观察滑片移动对电灯亮度的影响,进一步总结滑动变阻器对电路的控制效果。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认识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效果只于下面的接线柱有关”,而且当滑片靠近下面的接线柱,连入电阻减小,反之增大,并总结出“近小远大”的规律。接下来给出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符号,引导同学们认识箭头和长方形的物理含义分别是代表滑片P和电阻丝AB,使同学获得形象感知,增加理解的深度。最后提出“为什么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里不标CD接线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连入效果只于下接线柱有关”这一规律。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有序进行,学生就会有效地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技能。

环节3:双基梳理

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强调重点,展示课时知识结构,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对本课时内容的整体认知,加速记忆。

环节4:课时训练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检验新授课的效果,在新课教学环节之后,应该提供三到五题的课时训练。尽管题目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环節。关于本节我设计了如下的训练:

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__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________的大小,可以直接读出电阻值的变阻器是________。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我还设计一个课外实践题:自制简易调光台灯。

三、高效新授课的形成要素

高效的新授课应该着力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师生通过新授课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感,也就是“教有所成,学有所得”。我觉得为了达到高效,新授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精心的教学设计: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新授课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过程。决不是“放羊式”的,“哪儿黑哪儿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阅读《物理课程标准》,充分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结构,了解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炼出新授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思考选择何种教学手段、融合哪些教学资源,以保证目标的实施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不备课不进课堂”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规范。

三维目标的融合: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妙地设计时机,使这些目标得以实现。比如在情景导入环节的动画,不仅提供了组织教学的功能,还暗示着“科学改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有用的”“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发现一些老师把三维目标孤立了起来,尤其是是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物理课搞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是极其错误的。

【注释】

①参阅《物理课程标准》,http:// www.being.org.cn/ncs/phys/phys.htm

②注入式教学(expository teaching;chalk-and-talk):教师在教学中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强迫学生呆读死记,中国俗称填鸭式教学法。注入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参阅:http://baike.baidu.com / view/37486.htm

③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 813510.htm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经济开发区西朱中学)

猜你喜欢

接线柱变阻器滑动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浅谈如何巧连初中物理并联电路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问题
一种基于变换域的滑动聚束SAR调频率估计方法
电磁阀线圈的改进
这道电学黑箱题有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