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复习课后的思考

2013-04-29蒋焕明崔北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6期
关键词:考纲基础知识答题

蒋焕明 崔北好

2013年3月6日我校刘秋芬老师在九(8)班以《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和发展》为专题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亮点不断的复习课。本专题设计高屋建瓴,知识结构清晰紧凑,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始终围绕着整个课堂。课后,我们历史教研组全体同仁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评课,充分肯定了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理念,同时也把“复习课”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和提升。活动结束后,我结合中考考纲,也进行了一些复习课的实践尝试,现略述一二。

一、为什么要上好复习课?

我们中学历史老师,即肩负着普及基础历史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重担,又要为学生顺利通过中考,以及为大部分学生迎接高考做好铺垫的责任。这既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的精益求精,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教育修养;又要在面临中考时,勇于解决历史中考前的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自主能动性又相对较弱,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上的尖锐矛盾等一系列困难。另外,通过对中考命题思路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安徽省中考历史命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和人类所面临与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多数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或取课本之外的材料。这就是中考复习工作难上加难。当工作有难度时,我们就应该相信兵家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深入研究学生、研究考纲与教材、研究中考命题方向,掌握科学的历史学科复习方法,不断提高历史学科复习效率就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上好复习课?

要上好复习课,除了要常规性的做好深入研究学生、研究考纲与教材、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等准备工作外,有一套完整的复习方案和对每堂课的细致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把近年来的尝试略述,敬请指正。

(一)提前拟定复习计划,三轮复习靶向明确。

每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半个月后,就将进入全面复习阶段。首先我就让每名同学了解初三历史复习的基本时间安排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以2013年中考为例):

一轮复习(2013年3月~4月底)重“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二轮复习(2013 年5月)重“专题”,关注方法与能力的提升。三轮复习(2013年6月)重“训练”,强化考前模拟训练及基础知识的回扣。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轮复习各概括为一个词:一轮重“基础”,二轮重“方法”,三轮重“策略”。

(二)关注提升每轮复习效果的方法,高效实现复习目标。

1.一轮复习,理、背、讲、练四结合,把“死”的知识点夯实。

我们常对学生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它的意思就是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初中历史《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中也强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展开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命题,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我们纵观全国历年中考试卷,无一例外的突出对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评价,注重对历史核心内容的考查,重点考查新课标中规定的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坚持立足考纲,根据中考考点范围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抓好理、背、讲、练四步的紧密结合,即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背诵;并做到精讲多练,着重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如“新文化运动”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民主与科学、新文学与旧文学等,都是历史基础知识,引起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加深对它的理解。在这一阶段课堂练习也是以选择题为主,并辅以课前5分钟的抽查或听写,切实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二轮复习,专题归类,初步形成各类史观,让历史变“活”。

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步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是对知识的“点”的掌握,是死的知识。为了把知识学活,由点到面,第二步的主要任务是专题的梳理归类,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知识,形成知识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活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更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也充分体现了专题复习的价值。比如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第二题组合列举第11小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_______开办;同年,创办安庆的_______,开创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2)1986年,_______的颁布,推动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题目难度不大,命题也充分体现考纲的指导意义。专题复习就是对知识的整合联系、比较归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了解掌握之后,实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知识网络,让史实回归到历史中去,从而实现“死”的知识点“活”进历史,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及唯物史观。所以,我们在复习教学中,既要把握常规性的大专题,又要善于捕捉和时事联系紧密、考纲中渗透体现的小专题。

3.三轮复习,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活学活用。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熟悉中考题型,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第二大题组合列举第12小题:绘画不仅展现了美的历史,也反映了历史的美。

(1)安徽籍画家李公麟以其独特的“_____”画法而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

(2)著名画家______创作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愚公移山》、《群马》等。

(3)______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了富含人文主义精神的画作《蒙娜丽莎》。

题目以“绘画”入眼,分别考察了和绘画有关的“画法”、“画家”及“创作时期”,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独具。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就出现了把李公麟的“画法”答成他的代表作《五马图》,把达芬奇所处的“时期”答成他的国籍意大利等现象。看似简单的一道列举题却成为了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我们在三轮复习过程中,就可以用历年中考中的各类经典题型为例,来训练提升学生答题能力。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教师角度来看,往往认为学生存在着“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等情况。实际上,从学生角度出发,所谓“审题不清”其实是学生不知道题目所言何事何人,当然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所谓“答题不全面”实际上也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答,哪些该答哪些不该答,自然会出现“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层面上还是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在三轮复习中既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无谓失分的现象;又要善于在训练后让学生感悟到活用、用活知识,愿意也必须学会回归书本,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此看来,复习不是一堂课,复习更不是几道题。复习是让知识由繁杂变简明,由零散变系统,由具体变立体,帮助学生实现让教材由多变少、让知识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目标。完整的复习过程会让知识系统化,不是一般的知识数量堆积,而是完成知识内在的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从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锻炼与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等能力,从而实现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

当然,思路如此,但是每年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内心的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考的复习还是千变万化,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历史教师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相互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包集中学;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考纲基础知识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掌握基础知识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