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三化学习题讲评课效率
2013-04-29操爱兰
操爱兰
摘 要:习题讲评课是高三复习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讲让学生夯实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题效率;通过精练,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精讲;精练;反思
高考是一次智慧能力的大比拼,而促成一种智慧能力趋于完善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践。因此,“练”成了复习备考中的主要法宝。高三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众多的练习,面对这些练习老师要如何讲评,才能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现将本人几点感悟总结如下。
一、精讲——有目的的讲
对讲评材料应合理取舍。讲评课对材料不做处理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念答案、学生对答案”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教师备课不到位。对讲评材料教师应深入分析,结合学情,确定讲解内容,提高讲评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知能水平的目的。
1.讲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面对新题型时,很多同学往往觉得很难,解题时无从下手,其结症主要是不知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在习题讲评时,应说明题目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使知识点与题目挂钩,即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缺漏,又可优化知识结构。
例1 下列物质的量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合:c(Cl-)>c(NH4+)>c(H+)>c(OH-)
B.c(NH4+)相等的(NH4)2SO4溶液、(NH4)2CO3溶液和NH4Cl溶液:
c[(NH4)2CO3] C.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c(Na+)+c(OH-)=c(H+)+c(CH3COOH) D.常温下,NaB溶液的pH=8,c(Na+)-c(B-)=9.9×10-7 mol·L-1 解析 本题为一道经典题,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易错点,作为测试题,区分度较好。涉及的知识:(1)在只有一种电解质的溶液中比较不同离子浓度的大小;(2)在不同溶液中比较同种离子浓度的大小;(3)在有两种电解质的溶液中比较不同离子浓度的大小及溶液中的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了解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后,依据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题速度明显加快,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本题答案为B。 2.讲解题方法 许多化学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讲评时,讲完一种解法,还要问一问学生或让学生想一想:本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哪一种解法更好?若某一条件改变了,这题会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又该怎么去解呢?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一题多得,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例2 现有3 mol·L-1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各100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完毕,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3∶4,则加入铁粉的质量为 A. 5.6 g B.8.4 g C.11.2g D.16.8 g 解析 本题学生会想到用方程式列方程组来解,那就比较复杂,比较费时。经过分析,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3∶4,介于1∶1与1∶2之间,则硫酸过量,盐酸不足。硫酸最多消耗铁粉16.8 g,盐酸最多消耗铁粉8.4 g,则盐酸中加入铁粉的质量应介于8.4 g与16.8 g之间。本题答案为C。 由上可知,本题若按常规思维进行解答,计算复杂且费时,肯定不是最好最快的解法。若认真思考,另辟蹊径,改用推理估算来解,结果就明显不同了。 3.讲解题规律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归类讲解,通过多题的求解,总结出这类或相似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更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3 常温下某弱酸的酸式盐NaHA溶液中c(OH-) A.溶液的pH>7 B.溶液中c(Na+)= c(HA-) + 2c(A2-) + c(H2A) C.加水稀释,■减小 D.加入NaOH固体,可使离子浓度满足: c(Na+)> c(A2-)>c(OH-)>c(HA-)>c(H+) 解析 在弱酸的酸式盐NaHA溶液中存在: 电离平衡:HA- ■H+ + A2- 水解平衡:HA- + H2O ■H2A + OH- 若电离占主导,水溶液呈酸性,若水解占主导,水溶液呈碱性。题中已知:c(OH-) 例4 已知室温下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H3COOH + H2O■CH3COO -+ H3O+ K1=1.75×10-5 CH3COO-+ H2O■CH3COOH+OH- K2=5.71×10-10 室温下,将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与CH3COONa溶液混合制得溶液甲,则甲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解析 在此溶液存在两种不同电解质CH3COOH和CH3COONa。其中CH3COOH电离, CH3COONa水解,根据两平衡常数值K1>K2,可知电离占主导,水溶液呈酸性,答案为c(CH3COO-)>c(Na+)>c(H+)>c(OH-)。
由上可知,无论是在只有一种弱酸的酸式盐的电解质溶液中,还是在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等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的溶液中,比较不同离子浓度大小时,把握三点规律:(1)思维基点:电离、水解和守恒。(2)分清水解、电离的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3)学会运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通过总结,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二、精练——有选择的练
“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三复习资料有众多习题,怎么练?最佳方案是:先科学选题而后练,即“精练”。“精练”的前提必是精于选编试题。
1.理解课程的要求
研读《课程标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选择符合高考能力要求范围试题,避免学生做无效劳动。对于高考不作要求的内容的相关例题和习题大胆删除。如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用晶体的x射线衍射法可以测得阿伏加德罗常数。对金属铜的测定得到以下结果:晶胞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边长为361pm。又知铜的密度为9.00g·cm-3,则铜晶胞的体积是 cm3,晶胞的质量是 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列式计算,Ar(Cu)=63.6)”
该题知识内容已超出《考试说明》的要求层次,大胆删除,避免学生浪费时间。
2.改造原题,自行组织
俗谚曰:适用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全国各地每年施行的大型考试试题还是所用教辅试题,都有精粹之处,但不一定适合己校学情。此时进行适当改造就成为最佳选择。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常见这种习题:“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4)2SO4溶液、CH3COONH4溶液和NH4Cl溶液中,NH4+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在布置习题时,将其改为“常温下,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CH3COONH4溶液和NH4Cl溶液,CH3COONH4溶液中阴离子浓度之和 (填“>”、“<”或“=”)NH4Cl溶液中阴离子浓度之和。”
让学生第一眼看到此题觉得很熟悉,再认真审题,发现有新意,完成它须认真思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 改变问题形式,开发探究内容
对于习题,老师应根据知识内容改变其中的问题形式,发掘习题的能力因素,开发其中可供探究的内涵,使得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如:有关元素电负性大小比较的习题,可以改变为以下的问题形式出现。
例5 已知PCl3 溶于水,会发生 PCl3 + 3 H2O ■H3PO3 + 3 HCl反应。依据该反应,下列说法中能说明Cl元素的电负性大于P元素的电负性的是
A.PCl3 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两种酸都为强酸
B.PCl3 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两种酸的酸性为:H3PO3 < HCl
C.PCl3 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此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类比迁移盐类水解的知识,从PCl3 与水反应获得的产物H3PO3 与HCl可知:在PCl3分子中的P元素呈正价,说明P元素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弱于Cl,从而说明Cl元素的电负性大于P元素的电负性,答案选C。即通过化学反应、盐类水解知识的类比迁移的形式来比较元素电负性的大小。
总之,选编试题要把握好选编的三个原则:第一、稳——基础——经典题;第二、变——改造——改造题;第三、新——改革——原创题,就能精选题、选精题和组织优质题,从而跳出题海,真正达到让学生“精练”的目的。避免学生无效的付出,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反思——有针对的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解题后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习题考查的内容、解法、解题规律、解题时存在失误等。让学生通过反思,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
例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0 g D2O中,氧的质量分数为80%
B.1.0 mol FeCl3在沸水中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铁胶粒数为6.02×1023
C.1 L 1.0 mol·L-1 H2SO4溶液中含有6.02×1023个H2SO4分子
D.欲配制0.1 mol·L-1的CuSO4溶液,只需将25.0 g 胆矾投入1 L水中
解答此题时,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此题不难,但正确率不高,常常错选。正确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习题,一定要警惕各种“陷阱”。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是氢氧化铁的许多分子的集合体,1.0 mol FeCl3在沸水中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铁胶粒数远少于6.02×1023,B项错误;H2SO4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不存在H2SO4分子,C项错误;将胆矾投入水中后,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D项错误。正确答案A。比较前后两种思路,反思自己错解的原因,从而使自己思维更严密。
综上所述,在习题讲评教学中,若老师能在讲解内容、选题及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让学生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同时提高了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俊武.高三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8):108-109.
[2]刘闯.高三化学试题讲评课上法之我见[J].教师,2010(25):35.
[3]徐静.浅谈如何上好化学习题讲评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