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讨论
2013-04-29吴巧文
吴巧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讨论 数学教学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都重视讨论等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而没有组织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把问题停留在表面,较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有的课堂讨论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讨论呢,通过探讨和学习,我有这样的思考和认识。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考性或讨论价值的问题,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过于简单问题的使用频率要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先通分后加减的算理,可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讨论中都围绕“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为中心展开讨论,感受到每一个问题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实现了自主建构。
二、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切合现实
课堂讨论所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我班有48名师生去参观科技展览馆,门票每张l0元,满50张8折优惠,怎样买最合适?”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如下解法:
①10×48=480(元);
②10×50×80%=400(元);
③10×50×80%-10×2=380(元);
④10×50×80%-8×2=384(元)。
其中第④种买票方式最好,既省钱,又使他人得到实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三、课堂讨论要抓住时机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组织讨论时没有选准讨论的内容和时机,导致课堂结构涣散,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准问题思考的关键点,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选准课堂讨论内容的焦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当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个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摆,再数数共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有的说先摆一行,看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再看能摆多少行,最后算出共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也有的说先摆1排,看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再看能摆多少排,再算出共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此时,教师予以点拨:“若长方形很大,你还能一个一个地摆吗?”显然,第一种摆法不可取。经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反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了摆、数等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出建立了感性认识。
四、课堂讨论要引导对方向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讨论朝正确的方向热烈地展开。为此,首先要恰当地利用提问,要引导学生发言,并围绕问题进行。为了引导学生发言,提出发散型的问题比收敛型的问题有效,而评价性的问题则更有效。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如“如果让你回答,你选哪一种”“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发言,使学生广开思路。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一方面应尽力避免流露出对学生厌烦的情绪,做到使所有的学生均受到同样的对待。另一方面,对待学生的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应对学生中自相矛盾的讨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并予以改正。但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当討论处于混乱状态时,可以通过重复提问使学生弄清情况,继而弄清各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再次,要及时纠正离题现象。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应及时提醒学生所要讨论的话题,有时也可以临时终止讨论,通过小结来理顺学生的思路。另外,要引导学生合作友好的进行讨论。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往往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以友好合作的方式对待争议与矛盾,让成员都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小组与小组、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
总之,课堂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课堂教学中需要数学教师正确地把握课堂讨论,时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